- 董珊;
本文在前人理解的基础上,对班簋铭文“班非敢覓,唯作卲(昭)考爽,益曰大政”再做阐释,指出其中有两重利用双关语作修辞的情况,并讨论了一些相关问题。
2023年03期 No.15 1-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刘云;
金文中的“■”字十分常见,大体有三种用法:一种修饰食器自名,这类“■”字最常见,它们与名词“飧”表示同一词,泛指食物。这类“■”字还有异体作“■”,修饰食器自名“壶”。“■”亦与“飧”表示同一词,但词义略有不同,特指水浇饭。一种表宴飨义,这类“■”字比较少见,它们与动词“飧”表示的是同一词。一种表祈求义,这类“■”字也比较少见,它们与甲骨、金文中表祈求义的“■”用法相同,都应读为“祈求”之“祈”。另外,本文还指出“■”的本义是水浇饭,它与本义是晚饭的“飧”,是为同一词的不同义项造的不同的字,后“飧”行而“■”废。
2023年03期 No.15 7-1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李春桃;戚睿华;杨溪;周日鑫;
分期断代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基础,但铜器断代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一直依赖少数专家人工完成。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青铜器智能断代成为可能。本文以青铜鼎为对象,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先秦时期青铜器进行断代的方法,并从数据处理、模型搭建、具体实验、结果分析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准确判断绝大多数青铜鼎的时代。同时,研究成果也已转换成实际应用,模型已经部署于微信小程序。
2023年03期 No.15 16-32+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2K] - 孙启灿;
散氏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世族,常见于传世及出土文献,散伯簋是散氏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此组器物出土时即散入众手,且多数随后流散海外,因而国内学界对其流传过程关注不多,铭文的著录虽众,然多有疏漏舛讹。本文在详尽搜集各种著录及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散伯簋的流传及著录情况做了细致的梳理,总结现存四器的流传过程及各著录中拓本的来源、递嬗情况,并对有关问题做出了说明与研究。此外,文中还顺带指出了《周金文存》等民国时期金石图录中的歙县程氏与新安程氏指的分别是程振甲、程洪溥父子及程霖生。
2023年03期 No.15 33-53+3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9K] - 鲁超杰;
陕西咸阳闫家寨出土的一件秦代银车器上有铭文“乙一巳盩十一两一朱半”,本文认为“巳盩”应读为“已雠”,表示该车器在制作完成后,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检验。铭文也可与《考工记》的相关记载相印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战国题铭制度的认识。
2023年03期 No.15 54-5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王精松;
楚帛书“玄司秋”的图像同汉代龟蛇结合的玄武形象有同源关系。商周金文中“龟”“黾”的写法非常接近,很容易混淆。“玄司秋”的形象应是在黾身的基础上添加了蛇头,后逐渐讹变为龟身蛇头,成为汉代的玄武形象。同时,“玄冥”与“屏翳”含义接近,结合其他文献记载,可判断两者为同一神祇的分化。
2023年03期 No.15 58-63+15+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 蔡伟;
本文通过对比清华简《皇门》与传世本《逸周书》的异文,认为清华简《皇门》“戎兵■(以)能兴”之“兴”应读为“绳”,对应传世本“戎兵克慎”,其中的异文关系如同《诗》“绳其祖武”或作“慎其祖武”,是由义近形成的异文。“戎兵■(以)能兴(绳)”“戎兵克慎”,意为对待戎兵一事,应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2023年03期 No.15 64-6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贺张凡;
古文字中部件“■”有三种写法,中部分别作“■”“氵”“s”形;“■”出现在“朝”■等字中;“■”作声符时可与“龠/翟”声系相通。楚帛书残片中“二■”当读为“二耀”,■用作姓氏时可读为“赵”,■当释为“■”,“■”可释为“■/曜”。学界目前对“■”的来源有“朝”“盗”两种意见。传抄古文“躍”字为篆文“盗”上部所从,■的关系有待研究。
2023年03期 No.15 69-8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3K] - 李洪财;
本文通过字形比对、文例对读、常见格式比照,对《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做通盘校释,发现和解决原释文漏释、误释等问题90多处,改释、补释80余字,对后续肩水金关汉简释文的解读和修订整理有一定参考作用。
2023年03期 No.15 84-9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8K] - 熊长云;
楚国货币铭文中常见“■”字。据固镇楚布分析,“■”的基本含义为数词,指四分之一;在用作量词时,“■”又分别可与镒、两、锱等单位对应,指某一重量单位四等分后的衡值。从古文字演变角度来看,“■”应即“質(质)”字的声符“斦”字。结合其甲骨、金文字形考察,可知“斦”初象以斤分木之形,且分木之形实际是对“折”所从断木之形再次纵切的结果,以示半木再分。楚文字中“■”所表四分之一含义,即来自对其早期字形的会意。据此,本文还分类梳理了战国文字中表示四分之一的字词,并认为其早期含义多与切分有关。
2023年03期 No.15 99-11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 刘大雄;
五一简471、1681中的“芛”是“笔”的异体。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芛天道”即“笔天道”,指记录天道。“笔”作“芛”说明晚到东汉,仍有“聿”“尹”偏旁通用的例子,为认识《玉篇》“芛”的古文“茟”打开了思路。字书有把俗字误认为“古文”的现象,五一简“鼓”的俗字作“■”,就是字书中“鼓”的古文“■”的源头。
2023年03期 No.15 113-117+9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鹏宇;
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的铜镜中,有一常见套语作“众△主阳”,由于字形减省、讹变严重,一直以来未有定释。本文以字形为基础,结合此类铜镜的具体语境及纹饰特点,将其中的疑难字读为羲和氏的“羲”字,并对此句文意进行疏解。
2023年03期 No.15 118-12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 蒋成光;
宋代是汉代以后又一个漆器繁荣时期,但此前全国出土宋代卷木夹纻胎漆器数量较少。近几年来,湖南长沙科学发掘出土了多批宋代卷木夹纻胎漆器。在对36件漆器开展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多件书或刻有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该批漆器存在饱水、糟朽、残缺和变形等病害。在选取多个漆器样品之后,对其材质、微观结构、含水率等进行科学检测,提取文物信息,评估保存现状,并且开展清洗、整形、脱水、拼接、胎体及漆面修复等工作,已完成全部36件漆器的保护修复,再现了文物原状。既为考古人员整理发掘资料提供支持,也为学界研究宋代素胎漆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保护修复该批漆器所总结的经验,还能为同类型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No.15 123-129+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正>~~
2023年03期 No.15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正>中国汉字学讲义裘锡圭著稻畑耕一郎崎川隆荻野友范译《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和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本书是《文字学概要(修订本)》(2013年,商务印书馆)的日译本。
2023年03期 No.15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