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学术札记

  • 清华简《越公其事》“■”字补论

    吴毅强;

    <正>清华简《越公其事》有一字作“■ ■”(简5)、“ ”(简7),辞例为“继■于越邦”。(1) 对该字的释读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整理者李守奎疑为“■”之讹,读为“纂”或“缵”,继承之意。(2)赵平安隶作“■ ”,读为“燎”,指“宗庙香火的延续”。(3) 冯胜君释“葛”,“继葛”疑读为“继孽”,指延续后嗣。(4)三位先生对文意的把握很正确,但释字仍有讨论空间。简7“■ ”中间部分字形略有讹变,“日”误作“吕”形,应以简5“■ ”为正字,从艹、从炅,中间所从应是“允”字之讹。

    2022年03期 No.11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说甲骨文新见“■”和“■”字——兼论《合》35344释文

    乔盼峰;

    本文根据史语所数位典藏系统公布的彩照,发现了《合》35344中两例新见字。根据传抄古文与简帛的“”字,我们认为新见甲骨文■字从戈从豚,可能即“”字,在卜辞中仅一见,用作地名。该版又有■形,疑亦为新字,其下部残缺,用作人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版释文进行了重新释读,纠正了以往的释读错误。

    2022年03期 No.11 1-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清华简《四时》“灵星”考

    刘爱敏;

    清华简《四时》有星名“灵星”,整理者未说明其具体所指,只说简文对应织女星,这种解释有待商榷。我们认为,灵星应为大火星,而非织女星。理由有四:第一,《四时》的同时代人高子说灵星为大火星;第二,从灵星的源流看,《四时》中“灵星”应为大火星;第三,与传世文献《吕氏春秋·十二纪》比对,可推测灵星为大火星;第四,根据《四时》所述,灵星应属东方苍龙七宿,而织女星不在黄道中,不属于东方苍龙七宿,可知灵星不可能是织女星。对此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清华简《四时》一文的理解,也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次尝试。

    2022年03期 No.11 9-1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 读清华简第九册札记

    何义军;

    本文联系金文有关字形对《治政之道》的“”等字进行了梳理,认为《治政之道》“刚之毁,柔之銋”中的“”字,在简文中应读为“疾”训为“速”。并对《成人》简17的“臣妾辟,窃义主”句进行了解读,认为“主”可读为见于典籍的“谲主”,为欺诈主上之意。

    2022年03期 No.11 19-2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 晋系题铭斿子、孝子职官补释

    汤志彪;

    晋系题铭中有所谓的职官“斿子”,过去读法不一,当以释作“斿子”为是,可读作“腬宰”,是负责膳食的职官。而过去释作“孝子”的职官则当读作“畜宰”,是管理牲畜的职官。

    2022年03期 No.11 24-3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 读玺札记五则

    屈彤;

    《古玺汇编》1654末字原释为“褱”,实际上当释为“褢”。《“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印选辑》第14页有一方未释的晋玺,有学者释为“比亡(“无”或“毋—勿”)(—媚)”,我们认为当是“女盲”合文,读为“毋望”或“毋忘”。《古玺汇编》2784次字残损,根据笔画修复后可知此字为“女”。一方网上披露的私人藏印,原释为“文□下□”。原照片倒置,翻转后可知玺文当为“王上之至(?)”。《古玺汇编》4900当读为“慎和敬听”或“敬听慎和”,意即谨慎地听取、应和。

    2022年03期 No.11 32-3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 说齐文字中“密”的一种异体

    侯健明;肖毅;

    《古玺汇编》0174、0176号录有两方齐官玺,玺文为“■关”“■关鉨”。两方齐玺首字旧多以为从戈,从止,释为“武”。然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此字下部当为“山”,整字可隶作■。■上部所从“戈”形实为齐文字“必”之作■、■的简省,与“戈”仅是同形关系。而齐陶文所见之■(■)、■(■)等形或为“”的进一步讹变。然则■即“■(密)”之异体,或为齐文字“密”的特有写法。两方齐玺中的“密关”可能与《春秋经》及《左传》所载的莒、鲁之“密”有一定关系。

    2022年03期 No.11 38-51+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3K]
  • 新见阳曲矛考

    刘秋瑞;

    本文据新见兵器“阳曲矛”,纠正原来古文字工具书中著录的“合阳矛”的铭文,并根据铭辞格式及铭文中的“阳曲”,确定这两件铜矛的国别为三晋之赵国;又结合铭文特征字的写法及铜矛的形制特点,确定铜戈年代不会晚于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

    2022年03期 No.11 52-5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先秦时期臣下称君为“尔”“汝”现象新论

    尉侯凯;

    春秋以前,臣下称君为“尔”“汝”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战国后期,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等级观念不断强化,导致秦朝以后的臣下不敢再以“尔”“汝”称呼帝王。由于先秦典籍大多经过汉人整理,因此可能掺入了后世的一些思想观念,而“六经”中的《尚书》《诗经》等书,因其崇高的经典地位,后人一般不敢轻易改动,故而保留了若干臣下称君为“尔”“汝”的原始材料。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简牍资料的出土,为重新揭示臣下称君为“尔”“汝”的现象提供了条件。

    2022年03期 No.11 56-6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都吏新解

    单印飞;

    关于都吏的性质,学界分歧较大。根据里耶秦简8-461可知,都吏源自秦统一,是秦国乘传客的改称。结合对乘传客的分析以及都吏的实例可知,都吏既非一个具体官吏,亦非大吏、长吏、郡吏,而是一种泛称,指乘坐传车的使者,派遣者主要是皇帝和二千石(含比二千石)的高官。

    2022年03期 No.11 68-74+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六壬式盘天盘布局问题补议

    张雨丝;

    本文以汉魏南北朝时代出土六壬式天盘为中心,结合传世占经讨论其布局及诸元素的意义。战国秦汉流行的日躔安排是六壬式运作的共同线索,“寅正”是其共同的历法背景。汝阴侯墓六壬式盘是这种日躔安排的直观表现,但因为式占需要,天盘上的二十八宿又发展出了不同分布方式,这造成了其他六壬式天盘与通行日躔安排间的“错位”现象;《黄帝龙首经·占月宿何星法》则体现出人们试图在“新”道具上恢复“旧”秩序的努力。六壬式之创制以天共斗左旋、日顺宿右旋的图式为背景,但出土六壬式天盘上常见的北斗、二十八宿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参与式占推算,它们在天盘上的意义,更多地是作为天道秩序的象征,也有便于在其上演算其他式占的可能。

    2022年03期 No.11 76-9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1K]
  •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县官上计执法”令文考释——兼论汉以前的“上计制度”

    曹天江;

    通过调整、辨析《岳麓书院藏秦简(肆)》“县官上计执法”令文的句读和结构,解读其内涵,并参证其他简牍材料,可勾勒出秦县上计事务的面貌。令史等属吏前往郡府或执法府上交计文书,是为“上计”,县丞统领年度统计事务,是为“将计”。县之志、课文书由负责的令史各自分批送往郡府,接受校验和质询。随着国家统治的开展,一方面,年末需要上交之物日益增多,规定蕃滋;另一方面,国家又试图通过“与计偕”“柀兼上”等律令精简上交文书的批次与负责人员。“县官上计执法”令文当是这一反复过程中的产物。秦代官府的年末统计与上报工作乃是多样多次进行,随要求变化不断调整,应视作一个以“上交计文书”为轴心、不断变化其外延的事务群。

    2022年03期 No.11 99-115+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 秦汉官文书装具

    汪桂海;

    秦汉时期,官文书在传递或审批过程中,通常被密封或临时存放于某种装具中。这些装具大致有囊橐和笥两类。囊橐主要用于文书传递,囊橐颜色的差异标志着所盛文书的类别、性质不同。笥是官吏日常处理文书事务时用来放置官文书的主要装具。另外,汉代爰书和“象人”一同呈送时,需要用椟(木匣)封装。本文综合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和简牍材料,对汉代以囊橐、笥、椟(木匣)存放或封缄官文书的事实予以揭示。

    2022年03期 No.11 116-13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4K]
  • 西汉“肩水县”设置辨正——兼析《汉书·地理志》因何失载肩水都尉

    刘安皓;

    有学者据居延汉简140.5释文中出现的“肩水守县尉”提出西汉时张掖郡辖有不载于《汉书·地理志》的肩水县。但过去对简140.5的释读存在问题,通过对汉简中字形的对比,“守县尉”当为“守城尉”之讹。其他相关材料亦存在误读,西汉实无“肩水县”建制。肩水都尉防区不存民政县,《汉书·地理志》的史源是民政上计记录,西汉都尉不领县治民,不单独民政上计,在《汉志》中附丽于所治县下记载。肩水都尉无所依附,故失载于《汉志》。

    2022年03期 No.11 133-14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铁剑考——兼论中国古代的灌钢工艺

    孙闻博;

    汉代铁剑是中国古代铁剑发展的高峰。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造错金铭文铁剑是中尚方造剑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见汉代铁剑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科技史、工官制度、东汉晚期政治等皆有所助益。少府所掌工官系统实际分宫内省外、省中两类。两汉尚方职掌手工制作刀剑等皇帝专用器物,是省中工官的代表。中尚方剑用于佩服把玩,而非专杀大臣。题铭所见“五灌廿五辟”,可以代表冶金的工艺规格,主要反映既“灌”又“辟”的灌辟法。由此,中国古代灌钢工艺的出现,或可提前至东汉后期。此剑不仅体现中尚方的造剑工种与管理体制,而且由中常侍育阳侯曹节督造,又对汉末宦官势力的发展有所反映。

    2022年03期 No.11 143-152+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

    <正>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编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包括竹简原大和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附录”(“《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仲尼曰》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本篇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

    2022年03期 No.11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岳麓书院藏秦简(柒)

    <正>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柒)》为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的第七个分卷,也是最后一卷。全书收录各类简约400枚。主体部分为图版、释文、注释等,部分内容可与已公布的一些秦汉令文对读互证,具有补史、证史之重要价值。此外,前六卷漏收、误收的简牍在本卷中都予以说明,一些无法拼合编联的散简作为附录全部予以刊布,使秦汉历史研究者对这批秦简有全面、整体的认识。

    2022年03期 No.11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