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浩;
清华简《五纪》以灾异论中的常见母题洪水故事开篇,引出了该篇的核心概念"五纪",并顺势推出一整套以之为基础的思想纲领与社会治理方案。"五纪"理论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天文历数的观察,而为了服务商周以来强调人身依附的等级秩序,又进一步演绎出了一套"天地神人"的宇宙体系。该篇构建的七十二位神明,通过"比物连类"的类感机制,与世间万物都建立了匹配关系。而《五纪》大谈天地神明的最终追求,还是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化民成俗、维护统治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该篇融合阴阳之学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剔除了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仁"等概念,反复宣扬"礼、义、爱、信、忠",以强调对君主的忠诚。
2021年04期 No.8 1-1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 黄德宽;
《五纪》篇"冘"字是一个新见字形,对简文"冘"和"四冘"所指的准确理解,关系到全篇简文的正确释读,是一个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辨析了"冘"字的构形及其形体演变情况,对释该字为"冘"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文章考察了"冘"和"四冘"在简文中具体使用的情况,通过与典籍文献材料互证,揭示了"四冘"的释读线索,并进而证明"冘"应读作"仲","四冘"即典籍文献中常见的"四仲"。
2021年04期 No.8 17-2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贾连翔;
《五纪》中新见的■,以"足""肉"为附加意符,以"巳""子"为附加声符,是"骸"的形声异构字,所记录的词义为小腿骨(或小腿)。这组字左上所从的"■"或"■"应即甲骨文■字,可隶作"■",其词义范围可锁定在人的腿部。由此我们提出了两种推测,其一,"■"可能代表"骸"的初文;其二,"骸""胫""股"很可能同源,都是由"■"这一指示字分化而来。
2021年04期 No.8 24-3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石小力;
清华简第十一辑《五纪》的"■"即"壇(坛)"字省体,《祷辞》篇的"■"也应该释作"壇","■"字所从"■"旁上部或讹作"釆/米"形,据此可知郭店简《唐虞之道》禅让之"禅"为从"■(壇)"声之字,可隶作■,即"邅"字异体,与禅让之"禅"音义皆通。
2021年04期 No.8 35-4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 李霜洁;
董作宾先生的贞人系联法在建构殷墟甲骨文年代框架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清楚、不准确的问题,致使其年代框架亦有瑕疵,这是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焦点。本文旨在接续前人工作,在当前条件下,尽量全面、细密地重新清理甲骨卜辞中的贞人共版关系,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本文借助数据建模及可视化分析等手段,是结合数据科学进行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一次尝试。经过重新整理,甲骨卜辞中最大的三个贞人组宾、出、何彻底系联在了一起;本文还从现存材料背后挖掘出多种新的贞人共时关系。在人物共时这一问题上,用完全图模型交叉确定多人共时关系,很大程度上可弥补通行的系联法不准确的缺憾。
2021年04期 No.8 44-5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 张昂;
殷墟甲骨文中的■,前人将其视为"梌/榆"字的两种异体,比较它们的字形、辞例和组类分布,■实为二字。■字比较原始的写法作■,其右半之■与左半之木形上部树枝处紧密相连,并呈现出一定的倾斜。结合金文中"铃"字的相关材料考虑,■应为"铃"之初文。
2021年04期 No.8 59-7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1K] - 陈民镇;
在两周典籍和铜器铭文中,"高祖"并不专指某代先祖,它可泛指曾祖及以上的某位或多位先祖,亦可特指受命之君(始封之祖)或始祖。"高祖"之前,不会再列举其他先祖。"亚祖"指次一辈的先祖,并非特指某一代先祖。"高祖"与"亚祖"强调的都是世代的相对次序。在两周典籍和铜器铭文中,"皇祖"并非某一代先祖的固定指称,但被称为"皇祖"的先祖通常有重要地位并受到子孙尊崇。"皇"与"烈""文"一样,都是对先祖的美称。"高祖"与"皇祖"存在交集,二者均可指受命之君(始封之祖)或始祖。"皇祖"亦可指祖父,与"高祖"有所不同。"高祖""皇祖""亚祖""文祖""烈祖"等先祖称谓在不同材料中的分布特点值得注意。
2021年04期 No.8 72-8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 张建宇;
赵襄子在位三十三年,死后由赵献侯继位。赵桓子于公元前441年前后驱逐献侯自立,《史记》记载其篡位后一年即卒的说法是可信的。其后,由桓子之子接任赵氏主君。十七年后,赵献侯在国人的拥护下重新夺回君位。
2021年04期 No.8 87-9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李春桃;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批战国古玺,这批玺印多数曾被著录,也有很多学者加以研究。但由于图版清晰度不足等原因,有的释文存在问题。本文结合原玺印面照片、钤本等信息,对个别玺印进行研究,对以往存在争议的说法加以判断,并对过去阙疑或释读有误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考证。
2021年04期 No.8 91-9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吴方浪;
士吏一职常见于汉边塞屯戍系统,是候官属吏之一。不同于其他属吏,士吏的层级分化、驻守地域范围、职责更加复杂和多样,而关于边郡候官士吏设置的情况,却少有学者关注。考察候官下士吏的设置规模可为探讨汉代边郡基层属吏编排及其差异,进而研究两汉边郡政务运作提供新视角。肩水候官士吏设置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细微差异,宣帝元康年间至少设有2名士吏,五凤、甘露年间约为2—3名。总体上看,肩水候官士吏规模维持在3—4名(至少3名)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较之甲渠候官,肩水候官士吏设置虽数量与之相当(莽新时略少于甲渠候官的4—5名),但在士吏驻地广泛性、职责多样性等方面则明显弱于甲渠候官。不同候官间属吏设置的差异性,体现了两汉边郡防务在实际运作中的机动与灵活。
2021年04期 No.8 97-118+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许可;
从出土实物材料和文献记载看,《说文解字·叙》里提到的"新莽六书",不是"秦书八体"那样的考课内容,而是汉代学者对当时可见文字书体的归类。"新莽六书"内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古文和奇字,已经是当时不再大规模使用的字体;二、篆书和佐书,是汉人日常使用的文字;三、缪篆和鸟虫书,则是汉人的艺术字,仅仅出现在部分玺印、铜器、瓦当等材料中。介于六国古文和隶书之间的小篆,是许慎作书时必然要选择的字形载体。故而,许慎需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将篆书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尤其是在"秦书八体"之后再论述"新莽六书",强调了篆书在汉字发展演进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以此说明他书中"今叙篆文,合以古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021年04期 No.8 119-13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8K] - 张今;
在2012年公布的洛阳朱仓西晋墓出土砖铭中,有四则可作校补,进而明确墓主官爵称谓。比对同地出土的当利里社碑碑阴题名,可以发现朱仓墓地的墓主具有和当利里社民相似的特征,他们的身份是下级军官和中央官署属官,生前应混居在同一里内。
2021年04期 No.8 132-141+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2K] - 杨起予;
<正>2021年11月19—20日,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清华战国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20余家单位的学者与中心师生共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线上听众共有800余人次。首先,中心黄德宽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清华简的公布体现了出土文献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促进了对中国学术史的深刻反思。虽然如此,学界对于是否需要反思、如何反思以及出土文献在其间发挥的作用还看法不一。此外,学界对学术机构收藏、研究市场流通文物亦有争议,这关系到文物真伪、学术伦理等问题。希望在本次会议中,海内外学者能对上述问题开展交流研讨。
2021年04期 No.8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
<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收录一篇竹书《五纪》,藉托"后",论述五纪(日、月、星、辰、岁)与五算相参,建立常法;在此历算基础上,将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与星辰历象、神祇司掌、人事行用等相配,从而构建了严整宏大的天人体系。全篇以"五纪"为中心展开,故据拟今题。《五纪》以天象历算(五纪、五算)为基础,论叙天象星辰、天地神祇,而更大篇幅则集中于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方面。篇中先叙五纪五算、神祇司掌,后叙以历算为纲纪,树设邦家、蕃育万民、敬事鬼神、百官供事、兵戎祭祷,充分展现了战国时的天人观念。全篇结构严整,层次丰富,对于古代天文历数、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先秦思想史、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2021年04期 No.8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