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书评

  • 藤田胜久、关尾史郎编《简牍描绘的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

    刘莹;王素;

    藤田胜久、关尾史郎编《简牍描绘的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是近年新出的一部简牍文集,收录中日学者论文十一篇。材料年代上自春秋战国,下至魏晋南北朝,涉及清华楚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青川秦牍、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尹湾汉简、张家山汉简、肩水金关汉简、长沙东汉简、长沙三国吴简以及韩国、日本古代木简;内容包括信息传播与交换、文书行政、政治权力与王朝统治以及社会结构、社会身份等方面。内容广泛,视角独特,展现了中日简牍研究的最新进展。

    2021年03期 No.7 116-12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海外汉学

  • 铸铭之前的书写:论西周青铜器铭文制作使用的写本

    石安瑞;王翔宇;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牍研究已成为热潮。相比之下,战国以前的写本由于出土材料的阙失,其使用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根据西周铜器铭文的布局特征及特殊现象,对铜器铭文制作过程中使用易腐材质制作的写本的痕迹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物理性质及在铭文制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复原。基于分析,本文指出在铜器铭文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写本:一种是用于校对的"底本",另一种是用于铭文实际制作的"蓝本"。制作一套同铭器时(包括不同器类的器物),工匠们会轮流使用同一份蓝本。不少铭文在起草过程中已对铭文字数、文字布局进行了细心设计。因此,每一篇铭文的释读工作应该从考察铭文的视觉特征入手。此外,本文为泥条堆塑法在铭文制作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明证,复原了西周晚期铜器铭文制作的全部流程。再者,本文还涉及西周时期铜器作坊中工匠的读写能力、劳动分工以及西周时期青铜铭刻的展示功能等问题。

    2021年03期 No.7 125-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9K]

  • 花东“子”家族世系新研

    腾兴建;

    关于花东"子"家族世系的研究离不开对花东卜辞中祭祀对象的考察,以往学界仅是将花东卜辞中不能准确标识行辈关系的祖、妣与同时期王卜辞中的祭祀对象相互比对,得出了"子"为武丁之子的观点。而本来可以准确标识行辈关系的父、母、兄、子等亲称却往往为学者所忽视,事实上"子"所祭祀的诸母、兄都没有为商王祖庚、祖甲所祭祀,武丁所祭祀的诸妇、兄、子,祖庚、祖甲所祭祀的诸父、母、兄也全都没有进入"子"家族的祀典,祭祀对象的差异如此之大,无疑表明"子"并非武丁之子。此外,花东卜辞的主人"子"常常单独为祖甲、祖乙、妣庚举行祭祀,这种祭祀颇类似于商王室以及其他贵族对近世直系祖先的特祭,表明这三位最重要的祖先都应为"子"的直系祖先,其中祖甲为祖乙之父,妣庚为祖乙之配,祖乙则是"子"的直系祖父,如此一来,花东"子"家族的世系就与王室不同,凡此种种皆说明"子"并非武丁亲子。

    2021年03期 No.7 1-1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殷墟卜辞“■”词义补说

    李聪;

    甲骨文中"■"之类的字形应释为"■"。卜辞中的"■日"可读为"还日",即谓"满一日"。"日弗■"义为"日未满"或"日未转",犹言"今日尚未结束"。"否定词+■+动词"中"■"也可读为"还"训为"复",作副词使用,理解为"再一次"之义,含有期望的语气,即占卜者希望能够一次实现正面卜辞所占卜的内容,实际上也可视作对于正面卜问的确认与补充。

    2021年03期 No.7 15-1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 谈两版圆体类龟腹甲的释读

    王子杨;

    本文对两版圆体类龟腹甲的卜辞释文进行了重新释读,纠正了以往释文的一些错误,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值得注意的现象。

    2021年03期 No.7 20-2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金文“蔑■”及相关问题试解

    陈斯鹏;

    由新出尚盂文例,可确认金文"蔑某■"为"动+定+中"结构。但"某蔑■"等构式中的"蔑■"却不能类推为动宾结构,而应是并列结构。前者读为"勉某劳",意为嘉勉某人之劳;后者读为"勉劳"。金文中"蔑■"组合之外的一些"蔑""■",也应分别读"勉""劳"。清华简《系年》用为"飞廉"之"廉"的"■"可与金文和《说文》甘部之"■"认同。清华简《越公其事》和《邦家处位》中的"■"字来源于金文"■",在简文中均读为"劳"。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的"■"字和《治邦之道》的"■"字,均为"劳"字异体。

    2021年03期 No.7 28-40+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 谈谈安大一《诗经》从“手”的新见形声字

    赖怡璇;

    安大一《诗经》从"手"的新见形声字有四例:"■""■""■"与"■"。"■"字对应今本《毛诗》"掺",《说文》引《诗》作"攕","■"为"攕"的异体字,都是为表示手纤细而造的专字,简本的"■"为声符,既表音亦表意。"■"字对应今本《毛诗》"升","■"为强调"在手"的专字,与"升"字为义近替换关系。"■"字对应今本《毛诗》"匊","■"即为《说文》"■"字,"■"与"■"左右偏旁互换,"■"省略"■"字右旁的"■"形,"■"是"掬"字异体。"■"字对应今本《毛诗》"笃",简本的"■"可读为"擣","■"与"擣"为异体字。

    2021年03期 No.7 4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扁”字考——兼谈多元结构的会意字

    程燕;

    "扁"除了从"户"从"册"的会意结构外,在战国文字中还有另一种会意结构:从"首"从"册",表示题于门户之署文。清华简"扁"及从"扁"旁之字从"自",乃"首"之讹形。秦文字中从"自"从"■"的偏旁皆为"扁"。另外,"翩"传抄古文"■"应分析为从"羽""扁"省声。战国文字中这类多元结构的会意字可以为我们考释文字提供新的思路。

    2021年03期 No.7 48-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 清华简《祷辞》补释四则

    石从斌;

    本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祷辞》一篇的四处字词进行补释,其一将第1—2号简的部分语句重新断读,并认为"是"可读为"实","缦"可读为"漫";其二认为简4的"余"可读为"除",训作"治";其三认为简11的"而"可训为"乃";其四认为简15的"视"可作如字读,即"看"之义。

    2021年03期 No.7 55-59+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清华简“■情”与今文《尚书》“密静”合证

    高中正;

    清华简《耆夜》简7"■情谋猷",其中"■"为"宓"之异体,经典中多写作"密","情"则用为{静},从"心"表意,"■情"即"密静",可与今文《尚书·无逸》"密静殷邦"合观。同时文中还涉及清华拾《四告三》"燮懿朕心"与曾伯■簠"印燮繁汤"之关系、嬭加编钟"■壮我猷"中"■"字和《封许之命》"■光厥烈"之"■"的读法等相关讨论。

    2021年03期 No.7 60-6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敦煌马圈湾汉简草书释正

    李洪财;

    文章对马圈湾汉简中的草书误释字作了释读补证,指出"厶"不一定只是草稿中的代称,可能在日常书写中,甚至在上奏文书中已经作为一种谦称使用;简50、92二简"耆"误写作"者";汉简中的"具书"表示详尽书写的意思;简92中的"击劫"当作"击刺";简137"僵"当释作"","游"当释作"淳";简166"从"当释为"须";简189中的"臧"当释作"职";简258"耶"当改释为"那",用作里名;简788"从"当释为"盗"。

    2021年03期 No.7 65-7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 张家山汉简《秩律》与吕后元年汉朝政区复原

    马孟龙;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吕后元年朝廷直辖280余县道,是研究西汉政区地理的重要资料。由于《秩律》地名排列主要依据长官秩级而非所属郡,给西汉政区研究带来障碍。自《秩律》公布以来,学界已推出多种《秩律》地名隶属关系复原方案。随着近年来《秩律》文字释读以及汉初政区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示《秩律》"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抄写规律,比以往理解的更为规整。基于这一律文抄写规律,能够更准确复原《秩律》县道隶属关系。再加上学者对汉初侯国地理分布、基层行政单位隶属特征的认识,可以复原完整的吕后元年朝廷直辖政区面貌。

    2021年03期 No.7 71-89+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敦煌本《和菩萨戒文》残卷缀合研究

    沈秋之;张涌泉;

    通过对业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图版的全面普查,可确定为《和菩萨戒文》的写卷共有79号,其中绝大多数是残卷或残片。本文通过对内容、裂痕、形制、行款格式、书风字迹、残损形状、标识符号等方面的分析,将其中的24号残卷或残片缀合成9组,并从断代、正背面文献关系等方面探讨缀合的意义。

    2021年03期 No.7 90-10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6K]
  • 传抄古文札记一则

    孙超杰;

    传抄古文"解""懈"写法怪异,旧不得善解。根据出土文献中"毄"字的写法及其用字习惯,我们认为传抄古文"解""懈"即为"毄",二者属于音近通假的关系,并借此解释了一处金文辞例。

    2021年03期 No.7 103-10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举例

    刘洪涛;沈晓凡;

    文章利用出土文献校正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所录先秦文选的注释,共计五则:1.利用清华简《治邦之道》指出《触詟说赵太后》"和于身"的"和"不误,训为调和;2.利用出土文献"闻""问"都用""表示的现象,校正《有子之言似夫子》中被误读的"问"字;3.利用出土文献借"强"为"刚"的用字习惯,指出《博学》"虽柔必强"当为"虽柔必刚","刚"指品性上的坚韧;4.利用出土文献中尧举舜的相关记载,指出《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之中"特指田地;5.利用出土文献中"盈志""呈志"的记载,指出《庖丁解牛》"满志"当为"盈志",读为"呈志"或"逞志",义为实现意志。

    2021年03期 No.7 107-115+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出土文献》稿约

    <正>《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每期160页。《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1)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2)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3)出土文献与古典学研究

    2021年03期 No.7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郑张尚芳卷

    郑张尚芳;郑伟;董建交;王弘治;

    <正>本书精选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上古音、近代音、语文学研究的三篇经典之作——《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题》《"蛮、夷、戎、狄"语源考》,由汉语语言学领域的三位学者郑伟、董建交、王弘治分别进行读解,并特邀潘悟云先生撰写代前言,通过梳理学术史,剖析重要观点,揭示研究方法与特点,并示以最新研究进展,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郑张先生的学术观点与治学特色,还能全面把握相关学术研究的来龙去脉,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2021年03期 No.7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0K]
  •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

    邢义田;

    <正>全书分三部分依次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其中,在文化流播方面,作者考察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吏员,考察的内容既有书写能力的分析,也有书写内容的解析。在简牍释读方面,既有针对某一组出土文献的纵向的深入研究,也有从秦至晋的长时段历史时期下的横向比较分析,还有作者及其领导下的简牍研究小组在历时一年多的居延汉简校读工作中所累积的学术心得。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着力于简牍画像的释读,通过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对史学研究尚存的一些难释之处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2021年03期 No.7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