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学术史

  • 李先生的学术思想是留给古史学界的宝贵学术遗产

    谢维扬;

    李学勤先生提出的一系列有极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是现代学者沿正确方向和以正确方法推进古史、古文字学和古文献研究及考古学相关课题研究的利器。其中包括要认清文献在古史研究中作为一手史料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历史应予正视;应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对古书形成问题的研究;在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中,应注意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相应的理论体系等。在这些思想和因这些思想形成的对古代资料正确解读和认识方法的支撑下,中国早期历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研究将取得更高水平和更重要的成果。

    2020年02期 No.2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李学勤先生与楚文化研究

    罗运环;

    李学勤先生对楚文化研究贡献巨大。在整理研究楚地出土文献的过程中,指出楚文字居古文字研究的前沿,不仅促成战国古文字学的形成,而且促进了整个古文字学的发展。其研究简帛书籍重视楚地道家、黄老学说以及阴阳五行数术思想,提出"太一"在道家的起源出自关尹一派,又深受天文数术家的影响,阴阳数术一派也接受了道家的影响;汉初风行一时的黄老道家,并非源于齐学,渊源实在楚地。其研究楚系青铜器和简帛文书重在楚、曾二国历史文化,对楚先的考证、周昭王南征、楚简中的楚史问题以及曾国之谜等,释疑解惑,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时,"李学勤整体治学观"在其楚文化研究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20年02期 No.2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 李学勤先生与语言文字学研究

    王志平;

    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语言文字学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无论是宏观思辨还是微观考释,都有精审的辨析和深刻的洞察。李学勤先生勤于治学,乐于助人,道德文章堪为学界楷模。

    2020年02期 No.2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商周时期颅骨刻辞材料整理

    许子潇;

    本文整理全部商周时期的刻辞颅骨,对该类材料的来源、递藏、著录、形态、刻辞内容等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结合字体与出土信息,对以往研究中一些有关释读和断代的问题提出新看法。颅骨刻辞的时代并不都属于商代末期,可能跟先秦考古材料中所见的"毁器"现象有关,其本身作为贞卜用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020年02期 No.2 1-1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甲骨卜辞动词之前“有”的用法考察

    武亚帅;

    "有+动词"结构在卜辞中较为常见,学界对这一结构中"有"的词性和用法存在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是表示强调的副词,有学者认为是完成体标记。本文坚持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从贞卜语境、词语搭配、语序等方面对"有"用作副词和体标记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有"在这一结构中用作存现动词,并指出存现动词"有"的宾语不仅可以是名词,还可以是动词以及动宾短语,辞义可以理解为有某种情况出现或者有某种可能性。

    2020年02期 No.2 16-2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 何组胛骨缀合一则

    李霜洁;

    前人曾缀合《合集》27042、《合集》41328、《合补》10209、《甲编》2556,本文进一步加缀《合集》41416。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本版牛肩胛骨刻辞除习刻之外的十一条正式卜辞进行研究,认为本版卜辞作为何组一类的典型代表,它符合卜辞文例由繁到简的整体演变规律。

    2020年02期 No.2 23-28+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曾、楚、周关系的新认识——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出土编钟铭文的初步研究

    陈斯鹏;

    随州枣树林墓地M169新近出土的编钟铭文,是一篇重要的春秋史料。其内容涉及曾、楚、周之间的关系,给我们带来许多新信息和新认识。本文对铭文的关键字词、铭辞主旨、主要人物及其关系,以及制作年代等,做了详细的考释和讨论,以期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史料价值。

    2020年02期 No.2 29-3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器、名与治道——论商至西周早期铜器铭文内容的转变

    杨坤;

    商周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是当时社会等级与诸种礼仪制度的反映。本文通过分析商与西周早期铜器铭文内容、格式的异同,探讨殷周制度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根据出现时间及文化属性,铭文可分为殷式与周式两大系统。周式铭文系统诸格式在西周早期始常见,较殷式铭文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作器者身份,如伯仲叔季的排行、职官等在铭文中有重要地位;用飨宾客与朋友的表述。排行与职官分别代表作器者宗族与政治身份,是获得某种权力的标志,二者均是"名"。"用飨宾客"与"用飨诸友",则表明作器者有意拉拢政治上的同僚,笼络同宗族成员。周初贵族借作器铸铭以彰显身份与拉拢政治、宗族势力的行为,符合"器与名,君之所司也"的治道原则,是统治者用以巩固自身地位、稳定统治的手段。

    2020年02期 No.2 38-51+7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 读金文字形札记三则

    许世和;

    曾侯■钟旧释为"■(皇)"的字,应是双声字,宜改释为"皝(皇)"。卫簋铭文中的赏赐动词应是"睗(赐)"字,只是形体略有变化。子尊器名用字旧说纷纭,本文根据更加完整、清晰的图版,将其释为"盘"。

    2020年02期 No.2 52-56+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铜鼎的国别及其刻铭“枳成”新考

    徐世权;

    本文从铭文刻写风格、鼎的形制以及铭文释读等三方面对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铜鼎铭文的国别加以考订,提出其应该为战国中晚期魏国所铸刻。铭文中以往读为"相成"或"宛城"者当释作"枳成",即魏国重要的交通要塞"轵"县。

    2020年02期 No.2 57-6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释文订补

    单育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收录《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四篇文献,整理者已经做了精彩的释文与注释,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探究。本文对这四篇中的一些字词或文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对有关文意进行了疏解。

    2020年02期 No.2 64-7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越公其事》零拾

    黄一村;侯瑞华;

    本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越公其事》一篇的五处字词进行了改读,包括简10"以■去其邦"之"■"当读为"委";简30"思邦游民"之"思"当读为"息";简47—48"是以收■"之"■"当读为"宾";简53—54"赏■"之"■"义当为"禄";简60"此乃"应读为"斯乃"。

    2020年02期 No.2 73-7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说睡虎地秦简《叶书》“喜揄史”的“揄”

    苏建洲;

    睡虎地11号秦墓有一篇《叶书》,内容涉及墓主"喜"的生平事迹。其中简10贰云:"三年,卷军。八月,喜揄史。"陈伟先生已经指出"揄史"即里耶秦简的"隃为史"。本文认为"揄史"可与清华七《越公其事》简61"由王卒君子六千"对读,"揄"即"由",皆可读为"抽"。《子羔》简8"采诸畎亩之中而使君天下而称"的"采"也当读为"抽",都是抽拔、拔擢一类的意思。

    2020年02期 No.2 79-8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新出秦简所见“薄留”考

    吴方基;

    考察新出秦简所见"薄留"对于认识秦代制书、讂书等的下行运作方式具有一定意义。比较研究里耶秦简与岳麓秦简发现,关于制书、讂书等上级文书提出的征询、追捕等要求,下级官府应制作一牒"薄"进行回应,其上题写三点内容:制书、讂书等上级文书的到达及停留后继续传送时间及其在本官府停留日数和停留情状。这种"薄"主要与"留"紧密相关,又称之为"薄留"。"薄留"的形制是一种狭长的单独简,两端整齐,正面居中单行题写内容。在实际的文书运作中,上级可以明确提出"展(言、报)薄留日"等要求下级官府报告"薄留"。

    2020年02期 No.2 87-9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据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精气”思想解读其中两处文字

    刘娇;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多见"精""气""精气"之语,其理论背景应是先秦道家"精气"思想,"导气"是对这种"精气"思想的应用和发挥。本文以此为依据,考察"人生于清"句和"治身欲与天地相求"一段,认为"人生于清"之"清"当取李学勤之说读为"精",意谓人系精气所化生;"治身欲与天地相求"意谓人体内集有天之精气,应该仿效橐籥,运用导气之法,吐故纳新,保持体内精气调和;闭阖"玄府"(汗孔)以敛藏精气,开通"缪门"(口鼻)以吐故纳新,如此内外贯通,精气充满,使"五脏坚固",正是以精气说为背景的养生之法的关键。

    2020年02期 No.2 93-10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 谈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的“太白经天”

    任达;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金星占"章42—43行有一段据"太白(金星)经天"的天象进行贞测的文字,可命名为"太白经天占"。其中"过未及午"之"未",学者多认为指"十二次"中的未位。通过对上下文意与相关文献的分析,本文认为"未及"指"不及","过未及午"当读作"过、未及午",意思是"过午"和"未及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该段占辞的数术含义提出了一些看法。

    2020年02期 No.2 104-107+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秦汉玺印姓名考析(续五)

    魏宜辉;

    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秦汉玺印中的十例双字名及复姓进行了考析,分析了这些名字的取义及复姓的来源,同时对这些姓名在玺印及文献中存在的同名异写现象进行了探讨。

    2020年02期 No.2 108-11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六朝石刻讹混俗字考释

    梁春胜;

    六朝石刻存在大量讹混俗字,不少字未释或被误释,影响了对石刻文献的正确理解。本文对其中18个字试作考释。

    2020年02期 No.2 117-12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上古音构拟

    潘悟云;

    上古音构拟的依据是谐声材料、谐声规则和谐声类型。通过谐声关系得到的谐声规则是上古音构拟的内部依据与出发点,谐声类型是进行上古音构拟的基本依据,上古音系是对谐声规则与谐声类型的检验,同时也是这些规则与类型的补充。

    2020年02期 No.2 127-13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出土文献研究》简介

    <正>《出土文献研究》由原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于20世纪80年代初筹划创办,于1985年正式出版第一辑,是国内最早的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辑刊。原为不定期刊物,自2010年始固定为年刊。由于机构合并改革,主办单位也经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变为现在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土文献研究》崇尚严谨学风,尊重自由表达,致力于推出新观点、新材料、

    2020年02期 No.2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简帛研究》简介

    <正>《简帛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秦汉史研究室主办,创刊于1993年。2001年起改为年刊,2015年起改为半年刊。历任主编有李学勤、林剑鸣、谢桂华、卜宪群、杨振红,现任主编为邬文玲、戴卫红。《简帛研究》于2006年入选台湾十六种专史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2019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目录。

    2020年02期 No.2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出土文献》稿约

    <正>《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每期160页。《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②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③出土文献与古典学研究;④出土文献与思想史、汉语史、科技史、

    2020年02期 No.2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

    <正>刘钊主编郑健飞李霜洁程少轩协编本书为史上第一部彩版文字编,字形准确齐全,是古文字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的案头必备。由《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的原班人马编纂,利用《集成》整理出的最新最清晰图片切割清理出简帛文字字头,改正旧有文字编中字头设立不当、释字错误、字形遗漏、字形不够清晰等缺陷,

    2020年02期 No.2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

    <正>赵平安李婧石小力编纂本字编对秦汉时代印章和封泥字形作了全面整理、收录字头近4000个,是研究印章文字、研习书法篆刻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可为《说文》小篆研究,秦汉文字研究,秦汉职官、地名、姓氏、人名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印文图片多用钤本、照片,

    2020年02期 No.2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