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学术史

  • 李学勤先生和国际汉学

    艾兰;许可;

    李学勤先生是他所处时代里最为国际化的学者之一,他对中西方学术交流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9年,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赴澳大利亚考察该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时,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学者,李先生具备两大优势:一方面,他英语很好,对西方文化也有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的研究著作已经为西方汉学界所熟知。李学勤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讲者,并似乎对演讲过程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我和李学勤先生以及齐文心女士合作,编辑出版了《英国所藏甲骨集》《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等著录。我十分感激李先生对我个人的深厚恩情。

    2020年01期 No.1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李学勤先生殷代地理研究成就浅述

    陈絜;

    殷代地理研究是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撰写的《殷代地理简论》,是最早的运用卜辞、金文资料勾勒殷商地理框架的专著,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李学勤先生对"人方"方位认知的变化,对今人准确复原晚商政治地理框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李学勤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的求真精神。

    2020年01期 No.1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关于高明先生所说的他与朱德熙先生之间的一段往事——纪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

    裘锡圭;

    高明先生在一篇文章和一次采访中,都说到朱德熙先生由于高先生对他的一篇文章提了不同意见而阻挠高先生提升教授的事,高先生对这件事的认识其实是有问题的。高先生又说朱先生晚年对当时不同意他提升教授之事感到后悔,这应是事实。朱先生后来看到很多提升教授的人的水平还远远不如高先生,当然会感到他当初没有充分考虑学术界的现实情况,坚持他心目中的学术标准,使高先生迟迟没有评上教授,有些对不起高先生。附录肯定朱先生遗稿《古文字考释三篇·释仓》的意见是正确的,并由郭理远增补了关于此字的一些资料。

    2020年01期 No.1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发刊词

    黄德宽;

    <正>中华文明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蕴涵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百余年来甲骨文等地下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研究,开启了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也促使出土文献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开辟了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研究的新领域。"出土文献"是近二三十年来才逐步兴起的新概念。裘锡圭先生认为:出土文献指出自古墓葬、古遗址等处的古文献资料(《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作为古代文献的一种类型,

    2020年01期 No.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评《四论武乙、文丁卜辞》

    林沄;

    曹定云、刘一曼在《四论武乙、文丁卜辞》一文中重申了历组卜辞的时代为武乙、文丁之世的观点,文中有诸多矛盾和问题无法解决,比如用"三祖"也无法回答"武丁哪里去了"的问题;历组二类中的"十示又三""十示又四",并不能确证为武乙之世;认为历组一类与宾组的祭祀对象"父乙、母庚、兄丁"非同一人,理由难以令人信服。在现代地层学中,"层位"和"地层"不是同一概念,曹定云、刘一曼所坚持的地层关系证据非常薄弱,不足为据。考古学上的问题不能专靠地层学解决,地层学和类型学不可偏废,类型学是独立的,并非建立在地层学之上。

    2020年01期 No.1 2-1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 甲骨文“寇”“农”二字补释

    黄天树;

    考释甲骨文字的根据主要是字形和辞例。甲骨文"寇""农"二字分别是叶玉森和罗振玉首先考释出来的,但是他们没有举出辞例作证,所以未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本文把"寇""农"二字放到相关的字形系列和语言环境中作全面的考察和检验,认为前人对甲骨文"寇"和"农"的考释是可信的。

    2020年01期 No.1 19-2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 甲骨金文旧释“競”的部分字当改释为“丽”

    王子杨;

    本文在秦永龙、白于蓝、郭永秉等先生释甲骨文"■"为"丽"的基础上,从字形和用法两个维度论证甲骨、金文过去释作"競"的部分形体应当改释作"丽",并对古文字"丽"字构形理据以及与"麗"的字际关系作出了新的解释。

    2020年01期 No.1 24-3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谈新发现的鹿角骨刻辞

    刘钊;

    新近发现一件鹿角骨,该鹿角骨经过整治,上刻有一写法特殊的"鱼"字,"鱼"字上加注有"午"声,跟以往卜辞中发现的"鲁"字所从的"鱼"字也从"午"声相合。推测鹿角骨的用途或是作为纪念品或吉祥物,或是作为游戏或赌博的工具。

    2020年01期 No.1 37-4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河北元氏铜器铭文补释

    汤志彪;

    臣谏簋铭文当重新读作:"[臣]谏曰:‘拜手稽首,臣谏■亡,母弟引庸又(有)长子■,余灷,皇辟侯令肆,■乍(作)朕皇文考宝尊。’"其中的"■"读作"颂",指成功完成任务;臣谏母弟长子就是叔■父卣的"焂";"余灷"的"灷"读作"任",训举荐、推荐。"皇辟侯令肆"是说皇辟侯命臣谏母弟长子习政务。叔■父卣当重新命名作"焂卣",其铭文中的"兹小彝,妹(勿)吹(隳)见,余唯用諆(其)■(施)女(汝)",是臣谏循循教诲焂不要荒废宗庙祭祀和血食。

    2020年01期 No.1 44-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 沂水工■王剑与汤阴工■王剑

    李家浩;

    1983年和2018年,山东沂水和河南汤阴分别出土了一把吴王剑,剑身都有铭文。本文对这两把吴王剑铭文进行了重新考释,并且指出沂水吴王剑铭文是汤阴吴王剑铭文的节录。

    2020年01期 No.1 52-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谈谈楚国“■郢”问题

    黄锡全;

    楚国"■郢",见于清华简《楚居》,"■"字一律从二水从禾作■,"水"形多高于"禾",对该字的释读及其地理位置至今意见不一。"■郢"始见于楚文王早期,是从"疆郢"迁居的第一个"郢",其间或更名为"肥遗郢",至悼王时期还在利用,延续时间较长。春秋早期诸郢多在江汉沮漳一带,相互距离不远。安大楚简"髧"字异文作■,或释读为"沈(湛、沉)",此说不断得到新见材料佐证,当可信从。比较诸多因素,推测"淋郢"或有可能就是楚国"南郢",位于纪南城遗址或附近。

    2020年01期 No.1 56-6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从楚竹书《缁衣》篇看《毛诗》“缉熙”的训诂

    薮敏裕;刘海宇;

    郭店简《兹衣篇》和上博简《■衣篇》均有引用相当于今本《毛诗》"缉熙"的内容,郭店简作"■",上博简经李家浩补释为"■_=(■)"。今本《毛诗》中"缉熙"五见,《毛传》在《昊天有成命》篇中训"缉,明。熙,广",除此之外的四篇诗中均训"光明",《郑笺》五处均训"光明",《诗集传》五处均释"续明"。本文从楚竹书《缁衣》篇所引相当于今本《毛诗》"缉熙"的相关字形,探讨"缉熙"的本义,认为《毛诗》"缉熙"的"缉"应训"续"义,"熙"应训"广"义,进一步指出"缉熙"训诂的差异在《诗经》诗意诠释上也会产生不同,这应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

    2020年01期 No.1 67-74+11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 清华简《廼命》的书写、制作与编联

    李松儒;

    本文通过对清华九《廼命一》《廼命二》的字迹进行分析,认为《廼命一》《廼命二》与清华九《祷辞》为同一书手所写,它们又与清华五《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清华六《管仲》为同一书手所写。通过对《廼命》的书写、制作进行分析,认为《廼命》竹简的制作使用了3个竹筒,《廼命一》简7可与《廼命二》简7进行互调,并探讨了《廼命一》简7使用竹筒A中竹简的原因。

    2020年01期 No.1 75-8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浅谈竹书形制现象对文字识读的影响——以清华简几处文字补释为例

    贾连翔;

    竹书形制研究关注的问题细微琐碎,可称为"微观考古"。而竹书载体作用于文字所产生的诸多现象,也应属于形制研究的范畴,且其对古文字识读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受编绳残痕干扰,《尹至》简2"憧"被误释为"■";受漫漶墨迹影响,《周公之琴舞》简10"■"被误释为"■";受到竹材渗墨干扰,《治邦之道》简1"■"被误释为"■";受竹材裂痕影响,《治邦之道》简18"征"旧无法识读;受缮写空间影响,《芮良夫毖》简6"■"被误释为"道",《封许之命》简2"■(规)"被误释为"■(佑)";根据逆向书写的特点,可进一步推论倒山形的"■"释为"倾"更优;重视底本传抄的细节,可进一步发现《郑文公问太伯》甲、乙本中"伐"与"戍"的异文。

    2020年01期 No.1 82-9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郭店简《五行》篇的成书方式与书手文化水平探析——由物质性与文本说起

    熊佳晖;

    郭店简《五行》篇整体以楚文字写就,但由于篇内存在少量齐系文字,文本思想与子思有关,因而被学界判定为"非原创性"文本,将其书写者称为"抄手"。然而非原创性文本的形成途径仍存在根据记忆书写、听写、依照底本改写与完全复制底本等多种可能,各个途径对书手的文化水平要求也不同。通过综合考虑简文《五行》篇的字迹特征、坏字、讹误字,尤其是"天""而"讹混的现象,可以确定全篇系摹写底本而成。该篇的错字和修改情况显示出该篇书手文化水平较低。简本《五行》篇应当是由书手严格照抄处于"驯化"过程中的底本而形成的文本。

    2020年01期 No.1 91-101+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煮济潦”探微

    陈剑;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金布律》对私人制盐业税收的规定中,"煮济潦"一语旧被误释断读为"煮济、汉"。"济"即《管子》书中6见之"泲",《管子》"泲水"义为"卤水",亦即见于《华阳国志》的"齐水",其字字书作"■",义为"咸"。"济潦"即"积聚不流的卤水/盐水",最可能即指山东沿海多见的各类卤水湖泽。简文所列举"诸私为卤盐、煮济潦,及有私盐井煮者",包括了池盐、海盐与井盐三种当时主要的私人制盐业。

    2020年01期 No.1 102-11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 走马楼吴简粢田简的复原与研究

    邓玮光;

    论文首先对走马楼吴简粢田简进行了复原,讨论了两种粢田簿的格式:第一种只包含田亩数,第二种同时包含田亩数与应收粢租米数。在复原的基础上,论文对孙吴粢租米的缴纳流程、粢田的性质及其在孙吴粮食税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论文认为孙吴粢租米的缴纳流程从太守府发出征收要求到最终缴纳完成共分为四步,粢田属于私田,粢租米在孙吴粮食税中占比不高。笔者认为缴纳限米的对应军屯,缴纳税米的对应民屯,缴纳租米的对应私田或原来可能属于国有土地但给予近似于私田待遇的田(比如州吏田)。

    2020年01期 No.1 115-13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出土文献》稿约

    <正>《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每期160页。《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

    2020年01期 No.1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书讯

    <正>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叁)(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编《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叁)(肆)》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九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2020年01期 No.1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