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子楊;
<正>無名組卜辭有下揭之字:此字一般隸定作"/",是個未釋字。~([1])《甲骨文字詁林》引出相關辭例後加注"按語"說:"當爲祭名。"~([2])此字出現的辭例是:(1a)其坐(侑)于燕~*壬,■(侑)于公,王受又(祐)。(1b)弜■(侑),其妍于燕~*壬,王受又(祐)。合集27651[無名]方稚松先生對該字形體和這兩條卜辭有精彩的意見,他說:"其侑于燕壬,■侑于公,王受佑"與"弜■又,其妍于燕壬,王受佑"對
2016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莫伯峰;
<正>殷墟甲骨卜辭中出現的"十三月"是商代年終置閏的體現,也是商代曆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學者早有討論。羅振玉是最早提出"十三月"是商代閏月的學者,他認爲"卜辭中書十三月者凡四見,殆皆有閏之年也"~([1])。這一觀點早已爲學界廣泛接受,成爲商代曆法研究的基本認識。但對於"十三月置閏制"的源起,由於過去甲骨卜辭的分類工作稍欠縝密,恐未完全解決。隨着甲骨卜辭字體分類方法的進步,加之具體卜辭分類實踐工作的展開,我們認爲現在可以通過字體分類來進一步討論這一問題,以獲得新的認識。
2016年01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謝明文;
<正>《說文》:"■,寐而有覺也。从宀、从疒,夢聲。"甲骨文中,研究者一股釋作"■"的字有如下寫法:~([1])A:■花東26■花東29■花東314■花東314■22292[2],花東子卜辭■12713賓三B:■花東349■花東352■花東53■32212歷二■22065午組■22187[3]婦女■31283無名■31284無名C:■21623子組■21666子組■22145婦女■17450賓三■17451賓三D:■17399賓三■[4]17466[5]賓三
2016年01期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9K] - 李家浩;
<正>《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刊登的朱鳳瀚教授《新見商金文考(兩篇)》一文(以下簡稱《新見》),~([1])對新發現的兩件商代晚期銅器銘文進行了深入研究,拜讀之後,我對其中的一件銅尊銘文有一點不成熟意見,寫在這裹,供大家參考。一銅尊通高26.3釐米,銘文位於内底,5行36字(見附圖)。我在《新見》釋文的基礎上,將其銘文按原行款釋寫於下,不加標點,先討論文字釋寫,然後討論文意:辛未婦尊宜才闌大室王卿酉奏庸新宜畋才六月魯十久三朕迎肯
2016年01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李學勤;
<正>畯簋著録於吴鎮烽先生《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5386~([1]),由於銘文自明爲西周懿王時器,曆日四要素俱全,特别引起學者的注意。朱鳳瀚先生先加引用,作了很好的論述。~([2])最近又見有論文,對其真僞提出質疑,~([3])看來有關討論還會延續下去。現就該簋銘文的釋讀試說一些個人意見,希望對研究的深入能有幫助。由於未見簋的器形,不能從形制、紋飾等方面作出論斷。細察其銘文拓本,多處有分布合理的垫片痕迹,推知文字是鑄在器的内底上面。全銘共12行149字,下面依
2016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曹錦炎;
<正>"執駒"是古代的一項重要禮儀,見於文獻。1955年陝西郡縣出土的一對馬尊,存一器兩蓋,銘文有周王參加"執駒"儀式的内容,是出土文物中第一次見到記載執駒之禮。近得機緣,於某藏家處獲見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銅簋(圖一),銘文中也有關於周王參加執駒之禮的記載,銘文不長,却甚爲珍貴。承藏家厚意,惠贈銘文的照片,並囑余考證。兹作小考,以求正於藏友及同好。
2016年01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黄錫全;
<正>2015年4月,華夏古泉網預展一枚將於4月23日在綫拍賣的環權,稱爲"戰國陰刻權錢"。~([1])此權圖片及文字清晰,紅斑绿鏽,甚爲精美。直徑25.79~25.98、孔徑3.54~3.69、厚3.6毫米,重12.35克。網上文字介紹云:"錢文陰刻,篆文精到,文字初譯‘市益右半?躬',尚不詳實,有待詳考。從形制和文字判斷當爲權錢,僅見,極美品。"此權文字較多,内容重要,難得一見,對於研究戰國時期市及衡制等方面很有意
2016年0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 李零;
<正>西周金文中有"蔑曆"一詞,~([1])往往用於册命賜賞的場合,舊多以爲表示周王對臣下的勉勵、嘉許、贊美。蔑是明母月部字,伐是並母月部字,唐蘭說"蔑"讀"伐"是對的(見氏著《蔑曆新詁》,《文物》1979年第5期,第36—42頁),《說文》以爲"蔑"从"戍"聲不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已經指出,"蔑"是从"伐"得聲。西周金文,"蔑"本从"伐",當然可以讀"伐",但下字却未能得其確詁。此字見於清華楚簡《繫年》第三章,从麻从甘,相當飛廉之廉,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綫索。
2016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袁金平;楊婷婷;
<正>一、叔多父簋銘"師■父孫=叔多父"叔多父簋(《集成》4004—4006)爲西周晚期銅器,其銘云:"師■父孫=叔多父作孟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該簋一般認爲是叔多父爲其妻孟姜所作器。銘中"孫="之"="多認爲是誤衍,如楊樹達先生謂:"孫下有重文,義不可通……余疑此文只當作孫字,以古器銘文恒有子子孫孫字,故鑄器者誤作孫重文耳。"~([1])近錢
2016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劉光;
<正>一金文中"貈"字習見,先將兵字形按時代先後順序排比如下:西周恭王時期:■(九年衛鼎,02831[1])、■(史墙盤,10175);西周懿王時期:■(■鐘,00247)、■(■鐘,00248)、■(■鐘,00249)、■(■鐘,00250);西周孝王時期:■(番生簋,04326);西周厲王時期:■(五祀■鐘,00358)、■(■簋,04317)、■(叔向父禹簋,04242);西周宣王時期:■(毛公鼎,02841)、■(毛公鼎)
2016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李鵬輝;
<正>2015年《華夏考古》第3期上,發表了《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發掘簡報》(以下簡稱《簡報》)一文。《簡報》對1993年3月發掘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號墓出土的兩件31字(含二字重文)同銘銅簋作了比較細緻的介紹和研究。簋銘的大部分文字,整理者已經作出了很好的釋讀,但是還有幾個字需要補論。下面試論之,作爲對《簡報》的補充。不當之處,敬祈專家指正。
2016年01期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 朱其智;
<正>在碉生三器中,"04292五年碉生簋"(器名前5位數字爲《殷周金文集成》的編號,下同)和新出的"五年碉生尊"銘文關係更密切,所記實爲一事,歷時則先後有所不同。五年碉生簋記事在前,爲五年正月;五年碉生尊記事在後,爲該年九月。所以兩銘内容或可以互相印證,或可以互相補充。本文在吸取前賢時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二器銘文進行對勘研究。1.隹(唯)五年正月己丑,
2016年01期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楊博;
<正>中山是春秋戰國時期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由非華夏族建立起來的唯一"千乘之國",特别是戰國時期,曾與魏、韓、趙、燕"五國相王"。中山國勢起而復興,興而旋滅,最終亡於趙國之手,其盛衰興亡反映了戰國七雄間的實力變化與相互關係,故清人郭嵩燾云:"戰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爲之樞轄。"~([1])但是傳世文獻中有關中山歷史的記載却十分有限,自西漢劉向编訂《戰國策》單列有《中山策》之後,西晉張曜《中山記》是最早的一部記述中山國史的專著,直至清王
2016年01期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魏棟;
<正>西周初年,"吕叔作藩,俾侯于許"。~([1])至春秋中後期,許國舉凡六遷:第一次,魯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許靈公畏逼于鄭……楚公子申遷許于葉"。~([2])第二次,魯昭公九年(前533年)"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3])第三次,魯昭公十一年(前531年)楚靈王滅蔡,《左傳》昭公十三年追記"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荆焉"。~([4])第四次,魯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
2016年01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陳鴻超;
<正>作爲《春秋》三傳之一,《左傳》以記史豐富、内容詳瞻著稱。然而,自漢代開始,不斷有學者否定《左傳》爲《春秋》之傳。尤以清人劉逢禄撰寫《春秋左傳考證》之後,學界又興起了劉歆作偽說,全盤否定《左傳》的傳書身份。然而,此後經過激烈的論爭,時至今日,偽書論已被完全否定。~([1])不過,關於《左傳》是否傳《春秋》,仍是莫衷一是,懸而未決。由於受傳統資料的局限,學界近些年對該問題的探究相對停滯。值得
2016年01期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顏世鉉;
<正>壹、"甬啓"讀爲"更啓"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記載周成王所作詩九首,每首分爲兩部分,開始的部分稱"啓",終結的部分稱"亂",每一首詩配樂則爲一章,其中第一首見於今本《詩·周頌·敬之》。這九首詩的"啓"分别爲:元内啓、■啓、參啓、四啓、五啓、六啓、七啓、八啓、九啓。原整理者在注釋[二○]說,■啓,第二曲之"啓",疑"■"爲"再"字之訛。~([1])又清華簡《芮良夫毖》載兩篇樂章,其中以"二啓曰"來標示第二篇的開始。~([2])
2016年01期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羅小華;
<正>"■人",見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良臣》簡1:"黄帝之币(師):女和、■人、保侗。"整理者指出:"《漢書·古今人表》‘上中'載黄帝師,有封鉅、大填、大山稽,與此不同。"關於"■人",整理者無說。~([1])我們懷疑,"■人"可能就是傳世文獻中的"常先"。《玉篇》艸部、《廣韻·陽韻》:"葦,葦柳,當陸别名。"~([2])"■"、"蔁"均從"章"得聲。"章",章紐陽部。"常"、"當"均從"尚"得聲。"尚",禪
2016年01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石小力;
<正>楚簡文字屬於楚文字中的俗體,其中的文字訛混現象較爲突出,加之書手及底本的原因,楚簡中的訛字,相對於其他古文字材料,數量較多。裘錫圭先生曾指出:"我們在釋讀楚竹書的時候,應該把竹書中有錯别字這一點牢記心頭。如果遇到錯别字而不能辨明,就會無法理解或誤解文義。"~([1])故楚簡訛字的辨識和研究,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本文以新近公布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2])爲材料來源,對其中出
2016年01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王逸清;
<正>清華簡第五册公布的《命訓》一篇可與傳世本《逸周書》中《命訓》一篇對讀,文中與今本"事不震,政不成"、"政成則不長,事震則寡功"兩句中"震"字對應的字簡本中分别寫作■與■,整理報告中隸定作"替",注解稱待考。~([1])清華簡第五册正式發表之後,關於這個字的專門討論先後有程浩先生《釋清華簡〈命訓〉中對應今本"震"之字——兼談〈歸藏〉、〈筮法〉中的"震"卦卦名》與趙平安先生《釋清華簡〈命訓〉中的
2016年01期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 程浩;
<正>《尚書》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劉知幾《史通》曾尊之爲"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並稱"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覽群籍"。~([1])然而在經歷了秦代挾書令的焚禁、兩漢今古文的爭鋒、東晉偽古文的紛擾以及唐宋以降的改竄等一系列浩劫之後,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早已面目全非。值得慶幸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土間世的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以及上博楚簡中都有引"書"、論"書"的内容,而清華大學新近入藏的戰國竹簡中甚至
2016年01期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名和敏光;
<正>關於《陰陽五行》甲篇的整體結構,我們有另文介紹我們的復原方案。~([1])此外,我們曾撰文介紹《諸神吉凶》章圖版的一些修改意見。~([2])本文討論《陰陽五行》甲篇《■》、《雜占之四》兩章的復原。(一)上半截的復原《■》、《雜占之四》上半截的《集成》原始圖版和整理圖版如下:(見下頁上圖)整理圖版這一頁的帛片主要是拼綴了兩個較大的帛片,《集成》在這兩個帛片中
2016年01期 14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9K] - 蘇建洲;
<正>一《相馬經》17下"長必■(團),短必方",《相馬經》19上"立不厭直,■(團)不厭方,可以馳福",《相馬經》72下"■(團)不厭方"。以上幾個"■"字《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下簡稱《集成》~([1]))整理者都讀爲"團"。謹案:對於《相馬經》的文本來源,《集成》整理者指出:帛書《相馬經》用賦體寫成,字句整齊,多押韻,多比喻,富有文學色彩,故稱爲《相馬賦》亦可。文中提到"南山"、"漢水"、"江水"等,由此可以推測這是戰國時楚人的作品。~([2])
2016年01期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 張傳官;
<正>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蒼頡篇》~([1])是目前公布的字數最多的《蒼頡篇》版本,可以與其他出土簡本《蒼頡篇》對讀,尤其可以爲我們重新拼綴、編聯、釋讀殘簡、碎簡較多的阜陽漢簡《蒼頡篇》~([2])提供極大的幫助。下文就分拼綴、編排、釋讀三個方面對阜蒼進行研究,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一、拼綴在《北大壹》附録《北大藏漢簡〈蒼頡篇〉與其他出土簡本對照表》~([3])中,整理者已
2016年01期 16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0K] - 周飛;
<正>《說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漢書·藝文志》:《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
2016年01期 190-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王挺斌;
<正>近讀新出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若干册,有幾條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一、《趟正書》的"神零福"《趙正書》第22、43號簡兩次出現"神零福",整理者無注。我們認爲,"零"在簡文中無法如字解,當括注讀爲"靈"。"靈"、"零"可通,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鄭玄箋:"零,落也。"《正義》:"‘靈'作‘零'字,故爲落也。"是孔穎達所見本爲"零"作"靈"。《山海經》"有釘靈之國",《說文》"釘靈"作"丁
2016年01期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李洪財;
<正>一、釋"脊"《居延漢簡甲乙编》中有如下一枚簡:■□摹妬豎奴綰勤■蠡■□□都立其傳辭(居307·3A)~([1])此簡中的"■",原簡圖如下A形,釋寫作"■",看似没問題,但A形究竟是何字無人考證。我們認爲這個字是"脊"字的俗寫,嚴格釋寫應作"■"。亦,《說文》小篆作"■",隸變後,彎曲拉直就變成■形,同樣的形體在秦簡和漢簡中都可以看到,如下B、C、D三形。
2016年01期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 馬力;
<正>兩漢的獄訟活動,以告劾和逐捕首開其端。~([1])"劾"就是舉劾,在漢簡文書中,舉劾多由官吏發起,他們除了查明案情和逮捕案犯外,還負有提起訴訟和撰寫劾狀的職責。過去,西北地區的甲渠候官遺址中已經發現了漢代劾狀簡册的實物,前賢對此多有討論。~([2])這次出版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下文簡稱《選釋》)收録了一件東漢中期的舉劾文書,~([3])爲我們進一步瞭解漢代劾狀的形制和結構,以及當時司法制度的運作,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2016年01期 21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王彬;
<正>一、前言當代社會交往,無論東方、西方,也無論商界、學林,大抵陌生人初次見面都會遞上自己的名片。其實,這類介紹自己的通名工具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當時稱作名刺或是名謁。尤其前者,日本現在用漢字表達"名片",仍是寫作"名刺"(めぃし),足徵二者之間密切的繼承關係。關於名刺和名謁,宋人陸游就曾結合宋代的情況談了當時士人交謁的情況。~([1])清代學者趙翼則收集了更多資料,指出:"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
2016年01期 22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2K] - 趙志强;
<正>有清以降,考秦郡者可謂多矣,然幾無一家不注力於内史,或以之入三十六郡之目,或以之非。~([1])究其因,無外乎内史雖有屬縣轄地,行政事務亦頗與諸郡相類,然其性質、體制與諸郡迥然有别。郡之最高行政長官皆稱"守",或"郡守"、"太守",而内史之長官曰"内史","内史"乃九卿之一,係中央官員,而"郡守"乃地方官,且内史之職掌範圍亦遠過於郡守。其實内史一職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尚書》、《周禮》、《詩
2016年01期 23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郭偉濤;
<正>古人在表述疆域面積時,通常使用"地方某里"的說法。常見的是地方百里、地方千里,以致形成地方百里表示"縣"、地方千里表示"郡"的慣例。但是,"地方"之"方"該如何理解,却有不同的意見。第一種看法將"方"理解爲周長,~([1])較早受到清人王引之的批評。他認爲"古人言地之廣狹,皆云方幾里,或云廣縱幾里,無以環繞言之者"。~([2])現代學者方文一采信了這個意見,並對《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這句話進行了數學推
2016年01期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趙鵬;
<正>今輾轉得到蕭春源先生惠賜《珍秦齋藏甲骨文》(澳門基金會,2015年6月)。在打開書的第一時間,就按捺不住想要寫點兒什麼,因爲着實被這部著録書觸動了,因爲這部書的很多做法是我想要的,也是我推崇的。我們主張做甲骨著録書的根本原則是爲研究使用者提供清晰、準確的第一手資料,而且要在最穩妥地保護、不傷害甲骨的基礎和前提下,儘量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給予研究使用者種種關懷。我想這部書在這一點上,是站在這個時代的前
2016年01期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