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附:紅樓追憶

  • 永遠的紅樓

    陳抗生;

    <正>1975年12月26日上午,湖北省雲夢縣火車站西北方不遠處,出土了一批秦代竹簡。這批竹簡以其内容的重要,保存的完好,曾經轟動了學界。從那以後,研究雲夢秦簡,一度成爲十分熱門的方向。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回顧一下雲夢秦簡出土、整理和保護的經過,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2012年00期 32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清華戰國竹簡《楚居》中的酓■、酓執和酓綖

    李家浩;

    <正>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楚居》,~([1])是一篇失傳的重要楚國歷史文獻,不僅豐富了人們對楚國歷史的認識,而且也解決了一些歷來有争議的問題,如本文要討論的酓■、酓執和酓綖,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酓■、酓執和酓綖見於《楚居》5—6號簡,爲了討論方便,我在整理者李守奎釋文的基礎上,將有關的簡文一併重新釋寫於下:

    2012年00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保訓》“求中”、“得中”解

    羅琨;

    <正>“求中”、“得中”在古文獻中較早見於《周易》的象傳、彖傳,随着儒家思想漸居主導地位,更多見於對四書五經等古代經典的注疏、說解中,主要内涵是對中道思想的宣揚。但是,虞舜的故事與中道思想的形成至少相隔夏商西周三代千餘年的時光,將故事裏的“中”與“中道”這深奥的哲學思想聯繫,不免使人疑惑,於是一些研究者另闢蹊徑作出許多推想,衆說紛紜,以至成爲清華簡《保訓》中“最難理解”的一個字了。

    2012年00期 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清華簡《繫年》札記二則

    彭裕商;

    <正>清華簡《繫年》是一部類似《春秋》、《竹書紀年》的編年體史籍,~([1])其中有可以補正傳世典籍之處。筆者以其所見,略舉二例撰成此小文,供學人參考。一、關於周公東征周初的東征,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牽涉到周公攝政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歷

    2012年00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清華簡《繫年》“奴■之戎”再考

    王偉;

    <正>一、“奴■”與秦封泥中的“奴盧”清華簡《繫年》簡15叙述了秦人先祖的來源,周成王“西遷商盍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之先”。邾■一般認爲“即是《尚書·禹貢》雍州的‘朱■',《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的‘朱■',在冀縣南梧中聚,可確定在今甘肅甘穀縣西南”。~([1])簡文中的“奴■之戎”整理者未注,也未見學者論及。僅據《繫年》文意和邾■的位置,此

    2012年00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中“文文其有家”試解

    陳致;

    <正>2012年第8期《文物》上發表了李學勤先生《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李守奎先生《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趙平安先生《<芮良夫■>初讀》三篇文章,~([1])李學勤文主要介紹了簡文,其中包括《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說命》上、中、下三篇、《赤鵠之集湯之屋》、《殷高宗問于三壽》、《良臣》等,其中《周公之琴舞》,據李學勤

    2012年00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清華簡《傅說之命》别解二則

    劉國忠;

    <正>清華簡第三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所收入的三篇《傳說之命》,相當於傳世文獻中所提到的《古文尚書》中的《說命》三篇,内容特别重要。整理報告已指出:“《說命》是《尚書》的一部分。《書序》云:‘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作《說命》三篇',竹簡本《說命》正係三篇。《說命》不在漢初伏生所傳今文《尚

    2012年00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清華簡《說命》補釋三則

    馬楠;

    <正>一、既亦厎乃服《傅說之命》下篇簡3曰:王曰:“敚(說),眔(既)亦■乃備(服),勿易卑(俾)■(越)。”■字整理者讀爲“詣”,據《漢書·楊王孫傳》顔注訓爲“至也”。這固然是很好的意見,但仍有不愜之處。筆者認爲,从“旨”得聲諸字往往可以讀爲“厎”,訓爲致,有供、具義。如:

    2012年00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清華簡《芮良夫毖》與周厲王時期的外患

    程薇;

    <正>周厲王胡的統治時期是西周王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由於他的暴政,發生了國人暴動,導致王室政權由大臣共伯和來執掌,他自己也被迫逃亡到彘,從而出現了共和行政。關於共和行政之前周厲王在位期間的情況,史書的記載極爲簡略。像《國語·周語》、《史記·周本紀》雖都有一些相關内容,但主要記載的是周厲王親信侫臣榮夷公進行“專利”以及周厲王實行“止謗”的事情。然而,根據《史記·周本紀》及夏商周

    2012年00期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清華簡文本復原——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二輯為例

    李均明;趙桂芳;

    <正>狹義的文本指由書寫(或印刷等)而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是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文本通常具備載體、符號、内容三個要素。清華簡是戰國末期產生的文本,其形態爲竹質墨書寫本。由於年代久遠及出土後經過輾轉流傳,其文本狀態已有較大的變化,因而只有經過科學的分析復原,才能恢復其本來面貌(主要是内容的復原,不可能完全恢復)。我們對清華簡進行文本復原的主要過程包括:載體保護、符號顯示、内容識别三個方面。

    2012年00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 談談清華簡用爲“五行相勝”的“勝”字

    沈培;

    <正>2010年底,本人收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寄來的《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1])看到書中收有廖名春先生的大作《郭店簡“訇”、上博簡“■”字新釋》(第225-228頁),其中有一段文字對尚未發表的清華簡的一個字作了介紹,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廖先生在文章的開頭說:

    2012年00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家譜刻辭”研究新證

    黄國輝;

    <正>自19世紀末始,甲骨的發現迄今已達15萬片以上,~([1])在這十數萬片甲骨中,還很少有一版甲骨能像“家譜刻辭”那樣受到學界研究的高度重視。由於“家譜刻辭”的真假涉及商代的繼承制度、親屬制度、社會形態等重要問題,意義重大,因此長久以來都是學界專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家譜刻辭”收於《庫方》1506,今又見録於《英藏》2674(見圖一),現藏於大英圖書

    2012年00期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釋甲骨文“■”字及相關諸字

    沈建華;

    <正>《說命上》有段不見於傳世文獻記載的故事,講述失仲違背占卜殺了其子,傳說受武丁之命征伐失仲:■(失)■(仲)■(違)卜,乃殺一豕。敚(說)于■(圍)伐■(失)审(仲)。人名“失仲”楚簡作“■■”,“■”字,从辵从■形,趙平安曾指出“■”字與甲骨文“■”字爲一字說,從卜辭不少例證來說明讀作“失”字無不通順,現在已經得到學界公

    2012年00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卜辭“■不既作”試解

    王子揚;

    <正>出組二類卜辭屢見“■不既■”一語,《詁林》按語說:“■不既■”爲卜辭恒語,當與祭祀有關,義不可曉。~([1])下面結合卜辭辭例,試對“■不既■”作初步解釋。先把比較完整的辭例列舉如下,然後再作討論。(1)庚辰卜,旅,貞:■不既■,其亦尋■,其■于上甲。英1998[出二]

    2012年00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說“索”、“■”

    郭永秉;鄔可晶;

    <正>殷墟甲骨文中有如卜之字:A1:■《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合》”)20306乙(■組,字形取自《乙編》105)■《合》21306甲(■組,字形取自《乙編》124)A2:■《合》335(賓組)A3:■《合》15121(■賓間組)前人多以A1、A2、A3爲一字異體,本文從之。在没有必要加以區分的時候,統一用“A”爲此字代號。

    2012年00期 9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由沂水新出盂銘釋金文“總”字

    李學勤;

    <正>2012年初,山東沂水天上王城景區施工,發現一批春秋青銅器,内有帶銘文的兩件,已經任相宏等先生在《中國文物報》上撰文介紹。~([1])兩件器物,據銘文一件是宋國華氏媵女的鼎,一件是江國公族自作的盂,都很重要。其確切時代,要等器物修復後,結合形制紋飾的特徵,才能推定。不過盂的銘文裏有一個字,特别引人注意,有可能爲解決金文研究中的疑謎提供綫索,我想在這裏試作討論。盂上面的銘文共有七行三十八字,兹依原行款隸寫如下:

    2012年00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談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

    張懋鎔;

    <正>一、族屬問題近來,隨着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资料的陸續披露,~([1])關於西周曾國的族屬問題再次引發學界的熱烈討論。~([2])先前關於曾國的族屬就有姬姓與非姬姓兩種不同的看法。這次曾國多座墓葬的發掘,内涵比較複雜,由於其中的M1“棺底有一橢圓形腰坑”,“坑内殉一狗”,並出土“師作父癸”方鼎、“師作父乙”圓鼎等日名銅器,遂使族屬問題更加撲朔迷離。李學勤先生堅持他的一貫主張,西周曾國是姬姓;曾國

    2012年00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班簋銘文補釋

    馮時;

    <正>班簋舊藏清宫,著録於《西清古鑒》卷十三。1972年北京市物資回收公司有色金屬供應站自廢銅中揀拾原器而得幸存,後著録於《殷周金文集成》4341(見圖一)。作爲西周穆王世之標準器,班簋所鑄197字長銘記述了毛伯與毛班父子勤王之事,毛班頌揚其父功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關於簋銘的考證及文義的疏通,學者已有很好的意見,但有些問題仍待發覆。今先將銘文釋寫於下,爾後就相關問題略作補釋。

    2012年00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介紹一件西周“欲侯用戈”

    黄錫全;

    <正>2012年3月,筆者見到一件西周銅戈,值得研究。~([1])現將這件戈的有關情況介紹如下,供學術界研究、參考。此戈黑斑緑銹,長援,短胡;欄側一穿,欄上有點殘缺;内爲長形穿,内尾内收後凸出。通長21.7、欄長9、内長6.8、内寬3.1、援中寬3.1釐米。欄側鑄銘“欲侯用戈”四字,清楚,穿上二字,穿下2字(見下圖)。“欲”字見於郭店楚簡,~([2])金文似乎第一次見到。

    2012年00期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西周金文書法的體勢

    邢文;

    <正>胡小石先生論西周金文書法的體勢,有所謂“西周夷、厲諸朝,如大克鼎、散氏盤則用横勢。齊楚諸器則率取縱勢”等。~([1])胡氏所論,是把金文書法的縱勢與横勢問題置於整個中國書法史的背景中來討論的:就大概言,殷、周訖秦縱勢多,漢、魏、晉、南北朝横勢多。殷書甲骨刻

    2012年00期 13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8K]
  • 郳公■父二器簡釋

    董珊;

    <正>最近吴鎮烽先生披露四件一組流散的春秋晚期小邾國青銅鎛(北京3件,香港1件),形制、紋飾、銘文相同,大小相次,其三件著録在《金文通鑒》1.2版(2012年1月)之15814、15827、15828。鎛銘80字:王正九月元日庚午,余有■(融-終)之子孫,■(■)公■父,惕戁(勤)大命,保朕邦家,正和朕身,乍(作)正朕■(保),台(以)共(恭)朝于王所,又■

    2012年00期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古陶文字考釋四則

    徐在國;

    <正>在整理陶文資料的過程中,對某些陶文產生了些許看法,下面寫出來,敬請專家批評指正。一《陶文圖録》著録如下一方齊國陶文:■圖録3·24·1■圖録3·24·2王恩田先生釋爲“■白”。~([1])我們懷疑二字應釋爲“厶信”。齊陶“厶”字或作:■圖録3·5·2厶司徒

    2012年00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 釋楚文字中的“■”

    李守奎;

    <正>包山簡遣册中所記載的食室中的盛放醢、菹、蜜之類流體食物和盛放魚的食器有从“缶”聲的“■”或“缸”,還有一種器名凡五見,字形如下:■255■255■256■256■256其辭例爲:飤(食)室之飤(食):脩一■,■(脯)一■,■(雀)酭(醢)一■(缶),■(蜜)一■(缶),■(蔥)虞(菹)一■(缶),■■(菹)一■(缶),莤蓏之■(菹)

    2012年00期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 說楚文字“瑟”

    郭珂;

    <正>戰國楚簡中有■、■、■等幾例字形,舊多不識。近年來随着學者們深入研究,采用出土實物比對、辭例辨析等方法判定其爲“瑟”字,即先秦常見的一種樂器。~([1])但對其字形構造意見不一,有說从“辛”,有說从“丌”或“亓”,或直言“不清楚其來源”。~([2])筆者將楚文字“瑟”的不同形體與春秋戰國、漢代墓葬中瑟的實物對比後認爲:“瑟”在戰國文字中多爲象形字,象瑟面上用以承弦的“瑟柱”形狀;少量爲形聲字形,

    2012年00期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賢賢易色——試論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慾望理念

    王安國;韓宇嬌;

    <正>一、引言在中國早期,人們認爲“德”可以用來滿足人們的感性需求。因此,“德”常常物質化,被比作可用可觸的美食、華服;也被比喻成可聽可觀的音樂、美人或兩性之間的吸引。~([1])儘管“德”高於上述事物,但因爲它常被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類比,繼而“德”也被看作是值得珍視、可以量化、累積的東西。有德文人可將德行加以修養、升華;另一方面,無德卻能對君主或當權者施加影響者,也可能僞裝有德,從而損毁德行,或者降低“德”文可貴。另外,對於那些有着非分慾望之人而言,修養德行是勉爲其難被動進

    2012年00期 18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簡帛零札二則

    牛鵬濤;

    <正>一、釋“賢賢易色”《論語·學而》第七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關於“賢賢易色”句的理解,歷來歧義頗多。清人宋翔鳳《樸學齋劄記》:“賢賢易色,明夫婦之倫也。”解爲重視婦人内德貴於外貌,所指主體爲“婦”。劉寶楠《論語正

    2012年00期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上博簡《昭王毀室》“訋寇”試解

    劉樂賢;

    <正>《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公佈的簡文中有兩篇涉及楚昭王事迹的文獻,即《昭王毁室》和《昭王與龔之■》。這兩篇文獻被一起抄寫在十支竹簡上,《昭王毁室》抄在前面,《昭王與龔之■》抄在後面。~([1])《昭王毁室》現存一百九十多字,文字可能有些殘缺,但内容還算基本完整。經過整理者和一些學者的研究,《昭王毁室》的大意已經基本清楚:

    2012年00期 20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容成氏》中堯讓賢部分的簡序調整芻議

    孫飛燕;

    <正>《容成氏》中關於堯求賢者而讓的記載,按照整理者李零先生的編排,簡文如下:是以視賢:履地戴天,篤義與信,會在天地之間,而包在四海之内,畢能其事,而立爲天子。堯乃爲之教曰:“自_(【9】)入焉,余穴窺焉。”以求賢者而讓焉。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_(【10】)簡文“自人焉,余穴窺焉”,李零先生認爲講的是堯暗中考察賢者的行爲。他的解釋是:“指鑿孔於牆,令試用者人其内,自外觀察之。”~([1])但是這種考察賢者的手段,令

    2012年00期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楚國封君制的形成與初期面貌新探

    陳穎飛;

    <正>作爲東周時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封君制受到學界關注。~([1])近幾十年來,戰國楚簡大量發現,其中不少是新見楚封君材料,楚封君的研究條件漸趨成熟。20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何浩的一系列研究,討論了春秋戰國的楚封君制度的一些特點,並結合包山簡等新材料就東周的楚封君名稱、數量、地望、封邑及其變遷等問題深入探研,貢獻尤多。~([2])此後,陳偉、吴良寶等學者以楚簡等新材料研究了楚封邑、封

    2012年00期 215-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秦漢印章與古籍的校讀

    趙平安;

    <正>秦漢印章雖然文字不多,但都是當時的實物,文字未經改動,於古籍校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一直爲學者所重視。瞿中溶的《集古官印考證》,~([1])吴式芬、陳介祺的《封泥考略》,~([2])周明泰的《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3])羅福頤主编的《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4])王人聰、葉其峰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5])

    2012年00期 228-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周易》“有孚”新探——兼論《周易》卦爻辭的性質

    張玉金;

    <正>在今本《周易》中,“孚”共出現42次,其中有26次出現在“有”字之後,這個“有孚”是什麽意思,其他的“孚”又該如何解釋呢?對此,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說法。這些說法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對全書的“孚”作統一解釋的,二是對“孚”随文釋義、作多種訓釋的。下面先談對“孚”作統一解釋的說法。《易傳》訓“孚”爲“信”,解釋爲“誠信”。這種說法多爲傳統注家所采用,如魏王

    2012年00期 23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日本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研究近況——以《陰陽五行》乙篇爲重點

    名和敏光;曹峰;

    <正>馬王堆漢墓帛書出土已快四十年了,這期間,新的出土资料不斷發現、整理、出版,對馬王堆漢墓帛書的研究已经不再那麽興盛了。儘管如此,最近,在日本東方書店出版了“馬王堆出土文獻譯注叢書”五種,今後也計劃出版下去。此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正在對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進行再整理、

    2012年00期 24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8K]
  • 漢簡長安史料研究

    王子今;

    <正>活動於河西漢塞的來自内地的吏卒和平民,其軍事與經濟活動在漢簡资料中多有反映。其中有關長安人的信息值得長安史研究者關注。河西漢簡其他文書中也可見反映長安行政史、長安治安史、長安交通史的重要資料。《肩水金關漢簡(壹)》的面世~([1]),使得居延漢簡研究的學術空間更爲擴展,爲我們全面認識漢代河西社會,增益了新的歷史文化信息。其中可以發掘的長安史料,學術價值也是可貴的。

    2012年00期 273-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 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木牘的再認識

    田天;

    <正>1980年4月,江蘇揚州市邗江縣西湖公社胡場大隊一帶發掘出西漢中期木槨墓一座,编號爲胡場五號漢墓(M5)。M5出土器物比較豐富,其中有木牘十三件,可識讀者五件(四種),簡報分别定名爲“神靈名位牘”、“日記牘”、“文告牘”(兩件)和“喪祭物品牘”。~([1])這批木牘發表後,學界即展開了討論。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文告牘”,學者對其釋文内容、性質等看法各異,特别是對“文告牘”是否學界習稱的“告地策”,持

    2012年00期 29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 說粉米

    馬怡;

    <正>中國古代服制中,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裝飾的十二種紋樣稱作“十二章”。這“十二章”的名目,文獻記載不一。在漢晉時,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見《尚書》僞孔傳:《古文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僞孔傳:日、月、星爲三辰。華,象草華。蟲,雉也。畫三辰、山、龍、華、蟲於衣服、旌旗。會,五采也,以五采成此畫焉。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爲飾。藻,水草有文者。

    2012年00期 305-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文物中的古文明》評介

    牛鵬濤;王澤文;劉風華;

    <正>在當下“中國人文研究再出發”的整體背景下,如何從百餘年來中國學術的發展狀況中展望未來的路徑與方法,是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由於理論和材料等方面的關係,中國古史研究所面臨的發展前景最引人矚目。20世紀80年代以來,李學勤先生提出“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倡導“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應以歷史學、考古學、古文獻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研究,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

    2012年00期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