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附:紅樓追憶

  • 重拾紅樓的記憶

    曾憲通;

    <正>1974年暮春,商承祚先生接到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的借調函,要他到北京參加新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整理工作。商先生是我國最早接觸和研究楚地出土簡帛的老一輩專家,此時已經年逾古稀,此前又曾帶筆者到長沙、鄭州和北京等地摹校楚簡,故他向有關方面建議帶我隨行,一來可以從旁照料,二來可以從中學習。1974年4月杪,商先生和我搭乘“波音737”從廣州飛往北京。在飛機上商先生對

    2011年00期 28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我的紅樓時代

    何雙全;

    <正>人的一生可以有好多個時代,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構成了人生的全部。我在紅樓僅僅六年,但那是永難忘懷的時代。因為那裏不僅是出偉人的地方,而且是我這個小小老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起點。在那裹我感受到了偉人的精神,在那裹我遇到了學術界的泰斗、大師、先賢,在那裹我結識到了許多志同道合、和藹可親的朋友,在那裹我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在那裹我開始了一生的事業,以至順利地走向了文博學術研究的旅途——這就是新出土居延漢簡的整理與研究。如今已臨退休之際,回

    2011年00期 295-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談秦人初居“邾■”的地理位置

    李學勤;

    <正>在《清華簡關於秦人始源的重要發現》一文中,~([1])我已經介紹了清華簡《繫年》記載周成王在殺飛廉後,把商奄之民西遷到“邾■”,即是秦人的先世。“■”字在戰國楚文字中常通讀為“吾”,因此“邾■”就是“朱圉”或“朱圄”。這個地點在今天什麼地方,以下想作一詳細討論。“朱圉”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的導山部分,說:“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孔傳》云:“西傾、朱圉,在積石以東;鳥鼠,渭水所出,在隴西之西,三者雍州之南

    2011年00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在首批清華簡出版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略説清華簡的重大學術價值

    黄德寬;

    <正>清華簡自2008年7月收藏並於10月召開鑒定會以來,《保訓》等篇的陸續發佈,震驚了學術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光明日報》還因此開闢了“解讀清華簡”專欄。學術界一直熱切關注並期盼早曰看到這批具有重大價值的新材料。今天,第一批整理研究成果——清華簡首册隆重面世,實在是可喜可賀!首先,要對李學勤先生領導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祝賀與崇高敬意!從參觀中心所整理竹簡留下的深刻印象到面前這部散

    2011年00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讀《尹至》“自夏徂亳”

    羅琨;

    <正>新公佈的清華所藏戰國竹簡《尹至》,開篇記述:隹尹自夏徂白(亳),逯至才(在)湯.湯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尹曰“句(后),我(?)(來)越今旬日……”注釋:“逯”,行也。“吉志”,《說文》釋二字分别為“善也”、“意也”,“旬日”為合文,有合文符號。以下伊尹談到夏王朝統治面臨的危機,湯與伊尹盟以及用伊尹的謀略取得滅夏的勝利,不僅內容多可與傳世文獻相印證,還可進一步澄清某些歷史疑案。

    2011年00期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説“夜爵”

    裘錫圭;

    <正>李學勤先生在《從清華簡談到周代黎國》一文中,對清華簡中的《耆夜》篇有簡明介紹,今引錄於下:清華簡中有一篇原題《■夜》,我曾有小文介紹,說明簡文“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即《尚書·西伯戡黎》一事。“■”讀為“耆”或“黎”…………清華簡《■夜》,我以為當讀為《黎咤》,主要叙述戡黎還師“飲至”,即飲酒慶功的情景,參加者除武王外,有畢公、召公、周公、辛甲、作册逸(即史佚)、吕上(尚)父等人,而以“畢公高為客”。飲酒間,武王、周公都先“夜(咤,

    2011年00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清華簡《耆夜》篇讀書札記

    孫家洲;

    <正>清華大學入藏重要的戰國竹簡的消息一經披露,學術界就極為關注。隨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的出版,學術研究更向縱深展開~([2])。其中的《耆夜》一篇,因為涉及衆多高規格人物,關涉商周鼎革的重大事件,成為近期的研究熱點之一。~([3])《耆夜》的内容,整理者有言簡意賅的說明:“《耆夜》簡共十四支,簡長四十五厘米,其中四支有殘缺。……第十四號簡背有篇題‘■夜'二字,係篇題。‘■'古書作‘黎'或‘耆'等,‘夜'通‘舍'或‘■'。簡文講述武王八年伐黎大勝之後,在文王太室宗

    2011年00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釋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書·皇門》的“沈人”

    董珊;

    <正>西周它簋銘多次出現“沈子”一词,為便於討論,錄全銘如下:它曰:拜稽首,敢敏卲告:朕吾考令乃■(?)沈子作夃于周公、宗陟二公,不敢不夃休.同公克成妥吾考,以于尹顯=受令。烏虖!惟考■(捷)敏,念自先王先公,廼妹克卒告剌成工,且吾考克淵克,乃沈子其顧裹多公能福.烏虖!乃沈子妹克蔑見■于公休.沈子肇畢■(豚?)賈嗇,作茲簋,用載饗己公,用各多公,其丮哀乃沈子它唯福,用水靈令,用妥公唯壽。它用裹佐我多

    2011年00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據清華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説“沈子”、“沈孫”

    蔣玉斌;周忠兵;

    <正>清華大學近年搶救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內容十分豐富,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其價值之一端,即是對古文字的釋讀有啓發作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出版前,李學勤先生在介紹該書內容的《清華簡九篇綜述》一文中已經指出:“像《金滕》這樣有傳世本可資對照的簡文,在研究上還有一種特别的益處,就是使大家易於識出許多過去不識或者誤識的古文字。”~([2])李先生並舉出一例:

    2011年00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談清華簡中的“■舟”

    單育辰;

    <正>清華簡第一册於近期出版,這批簡內容十分重要,整理者的公佈速度與整理水平也很值得稱贊。不過對整理者的考釋我們偶有不同意見,這裹主要談談清華簡中的“■舟”。清華一《皇門》簡13:既告汝元德之行,譬如■舟,輔余于險,■(營)余于濟。此句《逸周書·皇門》作“爾假予德憲,資告予元,譬若衆畋,常扶予險,乃而予于濟”。今本已有訛誤,“■舟”被改為“衆畋”,没法與簡文文字對應。那麼,我們衹好離開今

    2011年00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清華簡井利與西周井氏之井公、井侯、井伯

    陳穎飛;

    <正>井氏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世族之一。由於史料的局限等原因,長期以來,對於整個井氏的瞭解比較模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井叔墓地的發掘極大地推動了對井氏的研究。近年來,清華簡《祭公》、■簋等新材料的發現,為井氏研究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條件。清華簡《祭公》所記周穆王的三公之一井公,即井利,位列畢公之後。傳世文獻中,西周井氏的材料較少,“井公”、“井利”、“邢侯”見于《穆天子傳》等文獻;而西周金

    2011年00期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夷■”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人”等

    李家浩;

    <正>最近,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收錄一篇《楚居》,共十六簡,基本完整,“內容主要叙述自季連開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1])其中4—5號簡叙述熊繹自“京宗”徙居“夷■”,直到熊渠,都居住在那裹。現參考《楚居》釋文,將跟這兩簡有關的文字一併釋寫於下:季連初降於■山,氐(抵)於■(穴)竆,前出于喬山,■(宅)凥(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凥(處)于方山,女曰比(妣)隹,秉兹率相,詈■四方。季連■(聞)亓(其)又(有)甹(聘),從,及之,盤(判),爰生■白(伯)、遠中(仲),

    2011年00期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 從清華簡《楚居》看丹淅人文區位形成

    沈建華;

    <正>一關於楚國丹陽都城的討論,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歷史考古學者的關注,曾提出不同的四種說法~([1])。隨着近三十年來考古學者陸續在湖北丹江流域發現了楚國大型重要遺址~([2]),因此楚國都城“丹淅說”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楚簡資料的公佈~([3]),比如清華簡《楚居》記載楚國祖先的發源、遷徙源自丹淅地區,“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經李學勤考證,指出汌水即均水,即《漢書·地理志》的鈞水,在今湖北丹江口水庫一帶~([4])。從《楚居》的祖先神話傳說,揭開了丹淅流域

    2011年00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虚詞研究

    張顯成;王玉蛟;

    <正>《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以下簡稱“《清華簡(壹)》”),~([1])包含《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以下稱“《金縢》”)、《皇門》、《祭公之顧命》(以下簡稱“《祭公》”)、《楚居》九篇。這九篇文獻內容涉及先秦時期的戰争、君臣奏對、國都遷徙等歷史事實,以其失真性較少的特點,如實地保留了當時的語言面貌,不光對於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和補正傳世文獻有巨大價值,而

    2011年00期 7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談談漢字歷史中的幾個問題

    林澐;

    <正>李學勤先生:剛纔我看了一下今天來的各位嘉賓、同事和同學們,我想多數人對於林澐老師還是很瞭解的。過去有的人没有機會見到林澐老師,我想大家都看過林澐老師的兩本文集,內容之豐富,大家都會有深刻的印象。吉林大學在考古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是我們的北方重鎮,林澐老師在這方面的學科建設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培養的人才非常多,我們到很多地方都看到吉大考古系畢業的學生。林老師不但是從北大考古專業早期畢業的資深專家,而且他在

    2011年00期 11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5K]
  • 釋“厚”

    彭裕商;

    <正>古文字中的“厚”,字形變化較大,學者多有考釋,但至今意見仍未一致,筆者近來也對該字進行了考察,獲得了一些認識,撰成此小文,供大家參考。“厚”字從厂,■聲,厂即石字,學者無歧說,則此字考釋之難點在所從之“■”字。關於該字,《說文解字》認為是反“享”字,或又以為“高”字之省,~([1])但從之者均寡,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意見。一、以“■”字為器物。此種意見中,又可進一步分為兩小類。

    2011年00期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 釋甲骨文从“戈”之“裸”

    王子揚;

    <正>甲骨卜辭有从“戈”之字,作:■合30946■合30945其辭曰:(1)惠入■■酒,王受又=。合30946(安明1688清晰)[無名組]《合》30945版卜辭殘損厲害,對推求該字的意義幫助不大。就筆者所見,此字衹見於以上兩版無名組卜辭。許進雄先生在《安明·釋文》1688片下說:“不識,大概是地名。”~([1])《新甲骨文編》將之入“附錄”0771號(第958頁),視為未識字。

    2011年00期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迄今所見最早的褒國青銅器

    趙平安;

    <正>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孚公枤戲,著錄於《金文總集》1645號、《商周金文錄遺》104號、《故宫青銅器》145號、《殷周金文集成》918號等處,共九字,時代屬西周中期。器形、銘文如下圖:此器係1952年收購入藏。通高43·5厘米、寬31.3厘米,重7·47公斤。甑、鬲合體,甑呈深圓形,侈口立耳,腹微斂;鬲部分襠,襠縫連於腰際,三足正向蹄形發展。頸部飾回首垂冠的夔紋。足上部飾粗獷的獸面紋。銘文一般隸定為“孚公枤乍旅獻,永寶用”,乍通作,獻通顱。“孚公枤”為人名。這類人名結構西周春秋金文多見,如:

    2011年00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鮑子鼎銘文考釋商兑

    袁金平;

    <正>《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2期刊發了吴鎮烽先生所撰《鮑子鼎銘文考釋》一文(以下簡稱“吴文”),介紹了一件2007年4月發現於西安的春秋晚期齊國鮑子銅鼎。該鼎内壁鑄銘文45字(包括重文3),内容非常重要,吴先生的考釋亦十分精彩,後侯乃峰、程燕兩位先生又有所補釋~([1])。拜讀後,有一些不同意見,在這裹提出來向諸位先生請教。根據吴文,將鼎銘釋文轉寫如下(采用寬式):

    2011年00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金文札記二則

    張桂光;

    <正>一、釋■申王襄、葉玉森說■字卜辭及彝銘併見,諸家據文義推定其當讀作翌若昱,作翌祭或翌日解,無異議。而對字的形義分析,則各家頗見分歧。有認為“象毛髮■之形”而釋“■”的~([1]),有認為“肖蟲翼或鳥翼形”而釋“翼”或“羽”的~([2]),有認為“本象刀形”,“古讀昱如刀”,“翌从羽乃刀形之訛變”的~([3]),近年則以象羽翼形、釋字為“羽”之說最占優勢。筆者則認為王襄、葉玉森釋“翼”更為合理。

    2011年00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談兩周金文中的“■”字

    黄錦前;

    <正>一安徽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的鄂君啓節~([1]),其中車節3枚,同形同銘;舟節2枚,同形同銘。節銘的最後一句皆作:見其金節則毋政(征),母(毋)■槫(傳)飤(食);不見其金節則政(征)。這里要討論的是該句中“■”字的釋讀問題。車節該字字形較清晰,作■;舟節該

    2011年00期 15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古璽格言璽考釋一則

    劉釗;

    <正>某私人藏家手中藏有如下一方格言璽:璽面基本為正方形,從字體看,國别應屬於三晉。該璽印文共四字,右邊兩字為“敬事”二字,其中“事”字因璽面佈局的關係偏旁有些割裂移位,本該作“■”形的“事”字被割裂寫成了“■”形。在戰國古璽中,因出於佈局匀稱美觀考慮將字形割裂移位的情况很多見,如《古璽彙編》所收如下幾方璽印:

    2011年00期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 《陶文字典》中的釋字問題

    徐在國;

    <正>王恩田先生的《陶文字典》,“全部資料均來源於《陶文圖錄》。《陶文圖錄》收錄陶文一萬二千餘件,此前已刊未刊陶文中的精品及新出土的陶文,大體己薈萃於此,這就為編輯較為完備的陶文字典創造了前提條件。《陶文字典》正編收一二七九字(含合文)、附錄收一一七○字,總計二四四九字。”~([1])我們曾經指出該書“比高明、葛英會先生的《古陶文字徵》~([2])(收字1823)多出626字。王先生又儘可能吸收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他個人的新釋隨處可見,精

    2011年00期 18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3K]
  • 上博楚簡《鄭子家喪》的史料性格:結合小倉芳彦之學説

    小寺敦;

    <正>序上博楚簡《鄭子家喪》是一篇由7支簡構成的小篇文章,有内容相同的甲本乙本存在~([1])。標題的《鄭子家喪》是本篇開頭部分的四個文字~([2])。上博楚簡的多篇文獻,其初期所發表的釋文編聯,多不可信賴。不過,所幸《鄭子家喪》有相同的甲本、乙本存在,而且各支竹簡的長度不同,與一支整簡該有的字數不盡相同,為此可以互相對照。出現這樣珍貴的竹簡本,在編聯上毫無問題。《鄭子家喪》的内容是,鄭子家死

    2011年00期 20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 楚簡與《尚書》互證校釋四則

    馬楠;

    <正>一、《皋陶謨》“烝民乃粒”與《容成氏》“■飤”上博簡《容成氏》有:天下之民居奠(定),乃■飤(食)。【28】■字從食力聲,當歸入職部。從文意觀之,■食似當讀爲“粒食”。《禮記·王制》:“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粒食猶云穀食,《皋陶謨》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烝民乃粒,萬邦作乂。”與簡文上下正合。“烝民乃粒”即所謂“粒食”。

    2011年00期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出土戰國文獻中用“以”作詞素的複音詞

    張玉金;

    <正>“以”常常單獨使用,用作動詞、介詞、連詞等。它有時出現在固定格式當中,如“何以”“所以”“有以”“無以”中的“以”,這時它也是一個詞。但在出土戰國文獻裹,有些“以”出現在複合詞當中,這時“以”是一個詞素,已不再是一個詞了。以“以”為詞素的詞,有些是方位名詞,有些是助動詞,有些是介詞,有些則是連詞。下面分别予以叙述。一、用“以”作詞素的方位名詞在出土戰國文獻中,~([1])以“以”為詞素的方位名詞有“以上”“以下”“以西”“以東”

    2011年00期 22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居延簡研究的早期階段

    鲁惟一;程薇;邢文;

    <正>大約是在1957年,作為一名較為年輕而又没什麼經驗的研究者,我第一次注意到了居延出土的木簡,而直接引起我研究居延簡興趣的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在我研究秦、漢兩個朝代的歷史時,我發現傳世的《史記》和《漢書》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訛誤,使我感到有必要查看一些真正出自漢代的最原始的第一手材料。其次,在我研究爵制設立的目的和意義時,曾有朋友——好像是劉殿爵——建議我可以從居延或敦煌出土的漢簡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2011年00期 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居延《鹽出入簿》《廪鹽名籍》研究:漢塞軍人食鹽定量問題

    王子今;

    <正>鹽,作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在秦漢經濟生活中受到特殊的重視。鹽對於國計民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即所謂“夫鹽,食肴之將”~([1]),“鹽,食之急者,雖貴,人不.得不須”~([2]),“夫鹽,國之大寶也”~([3])。不僅如此,鹽還因作為必要軍需品對於兵戰國防的作用而成為戰略物資。所以當時有遠見的行政决策者在進行政治設計與經濟規劃時,都不能不重視控制鹽業的戰略意義。《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所謂“以為此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就體現了重視鹽業經營和鹽業

    2011年00期 23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 通道廄考——與敦煌懸泉廄的比較研究

    李均明;

    <正>金關簡首册屢見“通道廄”的稱謂及相關資料,~([1])乃以往新舊居延漢簡所未聞,彌足珍貴。它對研究漢代交通體系的結構乃至金關的功能皆有助益。但目前有關通道廄的記載尚不够全面,而將之與敦煌懸泉置出土的廄置資料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則能勾勒出較為清晰的輪廓,今試述如下,如有不妥,望大家批評指正。一、金關與通道廄

    2011年00期 25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新發現的幾方明代墓誌的釋讀

    陳英杰;

    <正>2009年11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配合鵬祥社區基建工程時,在洛陽市道北二路發掘清理了一批明代墓葬,在2011年第6期《文物》雜誌上公佈了三座出土有墓誌的墓葬簡報。[1]墓誌共五件:(1)《明承德郎[2]陝西鞏昌府通判仁軒韓公墓誌銘》(HM1125:4),(2)《明故韓母李氏合葬墓誌》(HM1125:5),(3)《明茂才月軒劉公配閻孺人合葬墓誌銘》(HM1137:40),(4)《明郡學生先考劉公墓誌》(HM1138:5),(5)《明故劉室人楊氏行狀誌》(HM1138:6)。其中第五件比較特

    2011年00期 26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清華大學入藏戰國彩繪漆笥的保護

    趙桂芳;賈連翔;

    <正>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飽水竹簡,一起入藏的還有四塊黑底紅黄彩繪龍紋圖案的木胎飽水漆笥板,此圖案甚為鮮見。我们旋即對這幾件漆器實施了日常的保養和保護,並进行相關內容上的研究。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這幾件古代飽水漆器,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我國漆器發展的歷史淵源及其工藝特點。我國是盛產大漆(生漆)的國家,由於大漆形成的漆膜堅硬而富有光澤,具有耐水、耐溶劑、耐磨、耐熱等優良性能,加之大漆來源方便,我們的

    2011年00期 280-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