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新发现

  • 上博楚简古书丛钞(局部)

    李零;

    简帛整理,分卷问题比缀联问题更重要。上博楚简有一卷多种古书的丛钞,不但由不同的书手,正反面钞、分栏钞,前后还有其他简文,情况极为复杂。作者以这篇简文为例,说明简文整理应以竹简卷束的物质形态(长短宽窄、编绳契口和字体等)而不是以内容作分篇分卷的依据。

    2025年01期 No.21 1-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海外汉学

  • 战国时期的“相邦”与兵器生产

    夏玉婷;李梓豪;

    本文旨在通过战国时期的带铭兵器,考察战国时期的“相邦”在各国兵器生产及管理中的角色。基于“中研院”殷周金文及青铜器资料库,本文追溯了“相邦”监督兵器生产这一制度在各邦国的起源与传播过程,并分析了该制度在各邦国间传播的可能次序及历史背景。研究表明,自公元前4世纪末起,秦、赵两国的“相邦”开始直接负责兵器的生产。有时由“丞相”负责协助“相邦”,有时“相邦”一职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担任。宋国亦曾在较短时期内将兵器生产的管理权委托给“相邦”,以试图增强军事实力,参与争霸。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勘,可知“相邦”这一头衔在汉代因避讳而被改写为“相国”,两者具有相同含义。此外,本文考察了“属邦”(传世文献中为“属国”)制度,认为秦国在不晚于秦王政第五年时建立了该制度,其他诸侯国则也有可能在它们的边疆地区建立了相似的附属小邦。最后,本文探讨了上述发现对于理解战国相关政治概念的更广泛意义,尤其是使用“邦”来表示国家这一制度和地缘政治实体。本文不仅可为战国时期政治运作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亦有助于理解早期中国的治国理政及军事组织方式。

    2025年01期 No.21 139-154+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 秦汉病方类古书目次的形成

    田天;

    在讨论早期古书的形成时,病方类文本很少受到关注。与其他种类的古书相比,病方类文本目次出现频率较高,格式也更为稳定。西汉初年开始,病方类文本中出现了目次,至西汉中期,病方类古书的目次格式已基本稳定。目次是全书的一部分,也塑造了正文文本的抄写版式。病方目次与几乎同时出现的律令目次的格式与性质相似,二者均为由官方主导的文本整理的成果。书写于木牍上的病方,则可能单枚使用,与书写在简上的病方不同。

    2025年01期 No.21 155-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谈谈近年新刊金文及其对金文文本研究的一些启示

    谢明文;

    近年来,有不少新的金文资料陆续发表。本文主要从“提供新字形”“提供构形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新资料”“提供语音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新资料”“提供新的字词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新刊金文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对其中的一些字词展开释读。

    2025年01期 No.21 8-2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1K]
  • 吉林大学藏乃子克鼎铭文辨析

    万佳俊;

    2022年出版的《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青铜器卷》,首次刊布了乃子克鼎的高清器形和铭文照片。将这些照片与旧有的乃子克鼎器形图和三版铭文拓本比较发现:一、两版铭文拓本属吉林大学藏乃子克鼎,该鼎铭文经过铭文缺失、补刻伪铭、删除伪铭三个阶段;二、另一版铭文拓本为伪铭,是删截吉林大学藏乃子克鼎铭文而制。本文总结了以往研究对此伪铭的误用,订正了乃子克鼎的铭文释文。

    2025年01期 No.21 21-28+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5K]
  •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代地、上谷

    吴良宝;

    本文首先梳理了出土战国文献中位于《汉志》代郡、上谷郡辖域的地名,并考察了它们的国别以及赵、燕两国在这一带的疆域变迁,认为战国时期代、上谷的地理范围与《汉志》所载具有相当的重合度;其次,结合赵国代地兵器的监造制度,讨论了赵国在代地的统治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实行的是封君、县制并行的双轨制。

    2025年01期 No.21 29-3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 东周时期三晋地区“州”地及相关问题考辨

    徐世权;

    通过梳理传世及出土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州”地的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位于今河南沁阳市东南的“州”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属韩,最晚至魏武侯十五年(前381)为魏国所得。“州”地属韩时写作“舟”“郍”或“洀”等,属魏时记作“州”,两者有别。以此为基点,进而探究与“州”地相关的兵器铭文材料的国别及时代。

    2025年01期 No.21 36-4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 盟诅辞“明亟视之”及相关文句再议

    许佳莹;

    本文梳理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周代铭文、《左传》、《史记》、新见鱼颠匕、马王堆帛书中“明亟之”及相似结构的盟诅辞,认为:1.盟书“明亟之”的“”应如董珊先生读为“示”,有降加之意。“明亟之”当与“福履绥之”结构相类,可联系金文嘏辞,“明亟”为无标记受事主语。2.温县盟书“■亟视之”的“■”及相关字当从单育辰读为“憯”,鱼颠匕“参视之蚩尤命”的“参”也应读为“憯”,二者皆有“速”义。3.本文所举盟诅辞可以按正式程度分为“严格的盟誓现场”“盟诅辞的记录”“模仿盟诅辞的告诫语”三种。4.“/视”一般是对惩罚的“降示”,但“河伯视之”与“其刑视蚩尤”“视蚩尤共工”中的“视”分别有监督、比照等义,应当与“示”区分。

    2025年01期 No.21 45-60+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3K]
  • 岳麓简“传囚”令文初论

    王博凯;

    岳麓简所见“传囚令”是秦代规范郡县道间转送囚犯的法令。文章通过对令文文本的考释与解读,对简文的编联提出新思考。令文显示,秦时传囚要在道路上按固定里程设置临时关押囚犯的建筑设施“庑”。通过考辨“庑”的含义诸说,本文认为《说文》对“庑”的解释应是正确的,“传囚令”也对此提供了新证。《为吏治官及黔首》中“船隧毋庑”“谢室毋庑”的语义,应分别指在水路或关押待罪之吏的机构中未设置“庑”这一建筑设施,二者均是官吏失职的具体表现。秦代对转囚的管理已经制度化,传囚制度与秦王朝对刑徒劳动力役使及异地诉讼的治狱原则有关,对秦代治狱制度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2025年01期 No.21 61-7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卖买”合文与两则汉律的解读

    赵岩;

    先秦及秦汉时期,“卖”与“买”连文泛指交易是习惯性用法。在汉简中,“卖”与“买”连文可以采用合文的形式。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67号简与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汉律1389号简所见两则汉律条文中的“不当卖而和为人卖〓者”,“卖〓”也应是“卖买”合文。这样理解“卖〓”可以更好地解释所属律文中“皆”字的所指范围。

    2025年01期 No.21 75-7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简牍所见两汉三国时期“助吏”考论

    高佳莉;

    “助吏”是以“助”的形式流动供职于地方军事与民政机构的吏员,于两汉三国时期皆见设置。两汉时的“助吏”可大致分为“助佐”“助史”及隧“助吏”三类,供职于地方太守府与都尉府、县廷列曹及各乡,与相关机构中的其他文书吏共同负责文书的处理与制作,具有明显的流动性特征。其供职机构的转变表现出两汉时郡级行政机构文书职权的加强及县廷职能的细化。至三国时,“助吏”随着基层官吏“吏役化”的趋势而逐渐式微。“助吏”是出于行政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产生,体现出官僚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灵活的自我调节。

    2025年01期 No.21 80-91+7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简帛数术文献中“招摇毄”“玄戈毄”研究

    贺璐璐;

    据帛书《玄戈昭榣》、清代《协纪辨方书》等相关资料,“毄”当读为“击”,表对冲。马王堆帛书与睡虎地秦简“招摇毄”“玄戈毄”对应神煞作“招摇”“玄戈”,并用“击”说明对应的星宿、地支。睡简“招摇击”与厌对运行情况相同,故此“招摇击”即厌对,招摇即月厌(阴建)。帛书“招摇击”运行与月破相同,故此“招摇击”即月破,招摇即月建(阳建)。睡简“招摇击”、帛书“招摇击”由北斗依据二元对立结构分化产生。睡简“玄戈击”“招摇击”正月同起辰位,运行方向相反,是一对二元对立神煞。睡简“玄戈击”与帛书《祭(一)》“玄戈击”相同,与《玄戈昭榣》“玄戈击”属于不同神煞系统,后者运行接近大时,和帛书“招摇击”构成一对二元对立神煞。

    2025年01期 No.21 92-10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张家山336号汉墓竹简《迁律》所见政区地理研究

    马孟龙;

    张家山336号汉墓竹简《迁律》保留了丰富的汉初政区信息,是研究汉初政区地理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迁律》第一条律文所见王国的分析,该条律文制定于文帝初年,律文行用年代下限为文帝二年二月,由此可推断《汉律十六章》的抄写年代下限在文帝二年。通过对照《迁律》与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秩律》中的政区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秩律》简443缺释“郫”;简453顶端残缺“临洮”;秦汉“氐道”属“边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汉初无广汉郡;《秩律》二百八十余县道是汉朝直辖县道的完整记录。凭借《迁律》载录陇西郡、蜀郡“边县道”空间排列规律,可知战国秦汉之际的阳陵县属蜀郡,在今四川省青川县城区。西汉中期撤销阳陵县改置白水县。《迁律》“涪县氐部”为《汉书·地理志》刚氐道前身。刚氐道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附近。秦汉管理蛮夷的机构“部”和“道”关系紧密,大约存在边县之部逐渐改制为道的趋势。

    2025年01期 No.21 102-116+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西北汉代医简字词考辨三例

    袁开惠;

    本文对西北汉代医简中一些未释和错释字词进行考释、辨析,如敦煌汉简医方简563B中简端两字“■”当为“(豚)脂”或“(豚)肪”。敦煌汉简医方简2001中“诸绝”是病症名,指各种“绝病”,即脏气衰竭,精气、阴血、真阳等消耗殆尽的一类危重病变;“靡”与“糜”通,“靡谷”“去热”均是药物大黄所主病症;此简未必为医方,简文讲了三种药物的主治与功效。武威汉代医简49中“尽”可读如其字,“尽索”在方中属同义叠用,至于其实,则又有着偏义概念,“尽”言火尽,而“索”谓火尽且粪败,简文当句读为“羊矢(屎)尽索,横木阬(坑)上”。

    2025年01期 No.21 117-126+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读汉印札记二则

    张晨阳;

    汉印中的■字应释为“堵”,堵阳在汉代隶属于南阳郡,可与史书相印证;■字应释为“冈”,“平冈”为地名,当在今辽宁凌源市西南附近。文中对相关字形作了辨析。

    2025年01期 No.21 127-13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 释传抄古文中的“嬉”与“虔”

    孙超杰;

    传抄古文中的“嬉”写作“■(四1·20乂)”,旧多无善解。我们以为此形当即“毐”字,“毐”与“嬉”是音近通假的关系。宋本《玉篇》收“娭”字古文作“”,正是“毐”字,与“嬉”字古文写作“毐”亦相合。《古文四声韵》收“虔”字隶定古文作“■(四2·6崔)”,一般以为属“虐”字误植。我们认为“■”当即“茍(敬)”字之隶讹,与“虔”是义近换用的关系。

    2025年01期 No.21 132-13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 《简牍学研究》征稿启事

    <正>《简牍学研究》创刊于1997年,是最早的简牍学专业学术集刊之一,现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主办,每年6月、11月各出版1辑。2024年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简牍学研究》每辑约25万字,恭请海内外同行惠赐大作。

    2025年01期 No.21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书讯

    <正>甲骨文字综理表冯克坚、宁红亮主编中国文字博物馆编本书对已有甲骨文识读状况进行了整理汇总,通过普查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书识读情况并吸收当前学术界甲骨识读新成果,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识读状况。本书包括正文、合文、附录三部分,共收录字头3763个,首次将甲骨文全部字分为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三类,分别为1273个、378个、2112个。

    2025年01期 No.21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