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 史语所藏“类家谱”甲骨刻辞新探

    张惟捷;

    自20世纪初以迄今日,“家谱刻辞”的真伪一直是甲骨学界的著名公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的公开讨论,使得此议题逐步获得厘清。笔者曾目验史语所藏甲骨实物,此次据以进一步复原碎甲,对聚讼已久的家谱刻辞问题再次予以检视,不仅证明了历来受质疑的“子曰”辞例于晚商确实存在,论证了“子曰某”乃是称呼子之名的一种记录,同时也发现刻手在习刻完毕后,存在刮除旧迹、更换方向再行书写的现象。本文为揭示以上文化现象提供了基于实物的理论根据。

    2024年01期 No.17 1-1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 论西周金文中的墉氏家族

    张垚;左勇;

    西周金文中的■氏家族以往有墉氏、虢氏二说,本文分析“■”字读音,并结合■氏的族姓,认为西周时期的■氏不宜理解为虢氏。目前可见的■氏家族铜器有师■鼎、师■钟等,这些铜器反映了■氏是一个担任师类职官的非姬姓家族;本文也尝试利用这些铜器还原西周时期■氏家族的世系。

    2024年01期 No.17 11-2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1K]
  • “燕王喜殳”铭文补释及相关自名问题研究

    杨烁;

    本文对《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第四卷1566号与《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所著录的两件燕王喜时期同铭兵器内容进行了补释,将《殷周金文集成》11522号原释为“廪”的字改释为“车”,将两器铭文中原缺释的字补释为“翏”。最后,结合战国晚期相关兵器的形制,对燕国“殳类兵器”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2024年01期 No.17 23-31+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 西汉初元三年铜器考

    权弼成;

    西汉纪年铜器有一批“初元三年”器,根据铭文内容,这批铜器统一由地方向中央提供,其中既包括旧器二次利用,也有部分可能为当时新造的铜器。西汉时期铜器主要由中央铸铜机构和地方工官负责生产,二者的供器对象等级界限分明,地方工官鲜少为皇家宫苑及陵庙供器。初元三年各个地方郡集中向上林苑提供铜器,这一现象可能与当时的治理政策及地方郡国相关管理职权的变化有关。

    2024年01期 No.17 32-4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 “薛足”词义考证

    蔡蒙;

    上博简《凡物流形》“十围之木,其始生如薛,足将至千里,必从寸始”一节断句有误,其中“足”字应属上读,以“薛足”成词,可与见于《尸子·贵言》的“蘖足”及傅咸《小语赋》中的“薛足”对照。以上文例中,“薛”“蘖”应读为“糵”。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有“与糵半斗,毋去其足”之文,可知“足”是“糵”的一部分。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作糵法”,有糵米“脚出”的步骤,即麦芽生出幼根,所谓“薛(糵)足”当指此。

    2024年01期 No.17 42-5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 战国魏国兵器材料中“涑县”地理考实

    刘光;

    战国时期魏国兵器材料中有两件铸地为“涑县”的戈。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材料,认为两戈铭中的“涑县”,与《左传》成公十三年“涑川”相关,即旧时所谓“涑水故城”。“涑水故城”盖即春秋时期的解梁城,其地望当在今永济市伍姓湖北的古城村遗址。涑县地理位置的考订,对认识战国时期魏国的政区地理是有意义的。

    2024年01期 No.17 51-55+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读睡虎地书信木牍札记三则

    聂菲;

    本文是有关睡虎地书信木牍字词释读的三则短札。第一则认为“寄气(乞)就书”应理解为“寄给就的书信”,“寄乞”与“寄遗”“乞匃”相类。第二则指出“自以布此”是“自以布为襌裙、襦于此”的省略。第三则指出“直佐”与“直符”“直候”“直更”结构相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晏子春秋》“直使”、《战国策》“直送”的语义。

    2024年01期 No.17 56-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 秦汉简牍所见“长沙”县考

    赵堉燊;

    里耶秦简、华远秦牍、益阳兔子山汉简均见地名“长沙”,表明秦代延续楚国的建置设有长沙县,该县作为苍梧郡的郡治,一直延续至汉初。秦长沙县故城在今长沙市五一广场及周边地区,汉初临湘县的城址可能在北津城,疑吴氏长沙国的国都可能曾由北津城迁至“临湘故城”,迁置后原长沙县改名为临湘县。

    2024年01期 No.17 63-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及相关问题

    王辉;

    在与出土文献进行对读时,传世文献的版本问题需要重视。时代较晚的校刻本,一些有价值的异文往往会因为校勘者的误改而消失;相对较早的版本则会保留更多的异文信息。从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来看,时代更早的写本《群书治要》比后世刻本及传世本《尉缭子》更接近竹简内容。因此,选取写刻时代更早的古书版本,更有利于发现问题。

    2024年01期 No.17 70-74+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二则

    李美娟;

    本文改释了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两处释文:“脉阑(烂)而肉死”中的“死”应改释为“■”,读为“朽”;“炙痛以行身”的“炙”应改释为“赤”,“赤痛以行身”乃皮肤呈红色、疼痛并游走全身之意。

    2024年01期 No.17 75-79+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 北大汉简“开闭”“下服之筴”解——兼释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夹”字辞例

    陈哲;

    北大汉简中,《苍颉篇》“开闭门闾”的上下文为建筑及道路类名词并列,“开闭”可读为指门闩的名词组合“楗闭”;《反淫》“下服之筴”对应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夏服之劲箭”,“筴”是“策”的异体,“筴(策)”与“箭”有音近相通的可能。马王堆帛书《五星占》47行论述金星在三种高度各有光芒尖锐如利器的异象及其与战争的关联,可与传世汉代谶纬、星占学说合观,句中“夹”字可视为“朿”之异体而读“刺”,“闬”字可读为天体高度单位“竿”,“参”字可读为武器名“欃”。

    2024年01期 No.17 80-8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张家界古人堤汉简释文校补

    刘同川;

    古人堤东汉简牍残泐严重,虽历经多次整理,但部分释文仍有较大改释、补释的空间。本文在最新整理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释文中误释和阙释的七、孙、猛、侍、县、长、属、君等字提出个人见解,力求提供更加准确的释文参考。

    2024年01期 No.17 89-99+15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3K]
  • 汉代洛阳县乡、里补正

    陆力;

    汉代洛阳县有都乡、东乡、南乡、西乡、北乡、平乐乡、缑氏乡、圉乡、□乡,凡9乡,另有高平乡存疑。里数众多,有57里。兹对上商里、寿乐里、富□里、临市里、西成里、□里、广阳里进行讨论,补释富□里、□里为富阳里、解里,改释西成里为西市里,剔除临市里,增补寿乐里。另外,对上商里、广阳里、西市里、解里的位置进行讨论。最后,对乡下辖诸里进行说明,并得出洛阳县乡、里的大致分布情况,即东、南多于西、北。

    2024年01期 No.17 100-11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4K]
  • 介绍一批李晋章旧藏古玺印

    蔡振华;

    天津李晋章旧藏古玺印曾在《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连载发表,但长期未得到学界关注。这批古玺印中出现了“惕”“■”等新见古文字字形,“■”“粱孙”等新见古代姓氏,以及“苍肩”“莫何”等新见古人名,在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将这批材料重新分类、编号、考释,再次公布出来。

    2024年01期 No.17 118-12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4K]
  • 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M3石刻画像墨书“襄人”新说

    罗昭善;

    四川中江塔梁子东汉崖墓M3石刻画像上出现的“襄人”,学界或以为是胡人,或以为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称,尚无定论。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中出现的“襄人”为人名而非族称,且秦汉简牍与玺印中多有以“胡人”“越人”“赵人”“市人”“央人”“里人”“外人”“圣人”“异人”等以“某人”为名的取名现象。通过考察M3石刻画像主题与墨书“襄人”的位置,结合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榜题、工作性铭文的特点,可以确定M3石刻画像上墨书的“襄人”应为工匠题名,与“胡人舞蹈图”的主题内容应无关。“襄人人名说”可解决长久以来对M3“胡人舞蹈图”上端墨书“襄人”内涵的争论,消除此前各说对M3石刻画像石主题与“襄人”解释之间的抵牾。

    2024年01期 No.17 128-138+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0K]
  • “古书诗书多互称”说辩证

    刘娇;

    《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引《诗》之文句而称“书”、引《书》之文句而称“诗”,以及不见于今传《诗》《书》的同一文句在被古书引用时或称“诗”或称“书”的现象,孙诒让以“古书诗书多互称”之说作解,以往学者又有讹误说、“书”为五经总名说、“诗”非《诗经》文本之专名说、所引文句同出一源而分采入“诗”“书”之说等。本文从先秦时人所称“诗”之含义以及“诗”“书”之间存在交集等复杂情况出发,逐一考察具体用例,广搜古书中类似文句以为参照,探究所谓“诗书互称”现象背后的原因。

    2024年01期 No.17 139-15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9K]
  • 《山海经》中的“■石”“邽石”“封石”及早期螺钿

    刘思亮;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木器上镶嵌石英石的技艺,均源自于商周以来的“螺钿”技艺,所嵌白色石英石(■石/邦石/封石)其实是早期“蚌泡”的替代品。“螺钿”的装饰技艺在中国出现很早,但记录这种技艺的专有动词却一直未被发现,其实信阳楚简等资料中的“■”“铚”为填塞、嵌陷之义,是战国时人对后世“螺钿”之{钿}的早期描述。

    2024年01期 No.17 158-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 《出土文献》稿约

    <正>《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1)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2)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3)出土文献与古典学研究;(4)出土文献与思想史、汉语史、科技史、

    2024年01期 No.17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睡虎地西汉简牍·质日

    蔡丹 ;雷海龙 ;黄浩波 ;李静;

    <正>《睡虎地西汉简牍》以多卷本形式,收录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的以简牍为主的全部资料。《质日》为《睡虎地西汉简牍》第一卷,著录从西汉文帝前元十年(前170)至后元七年(前157)越人记写的14个年份的《质日》,包括竹简的原大、放大图版及释文注释。“质日”是秦和西汉时期流行、但后世失传的一种文献形式。通常是以一年的历表为基础,

    2024年01期 No.17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正>为了推动中国语言文字学科的不断发展,中西书局约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就整个学科或具体领域进行历史回顾、现状评述,特别是展望该学科未来发展,以期展示现代语言文字学科的科学化追求和求真务实的学科品质。本书约请的专家学者包括:朱晓农、麦耘、黄德宽、李宇明、张涌泉、孔江平、汪维辉、刘丹青、吴福祥、陈忠敏、

    2024年01期 No.17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