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补说三则Three Supplementary Studies o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黄博;
摘要(Abstract):
本文由三则甲骨文札记组成。第一则在已有考释成果的基础上,将甲骨文中的"■"类形体也释为"遭",上部所从应即"■(艹)"形之倒书;第二则据清晰的《乙编》拓本,指出《合集》19941+中的"■"形当作"■",中部从"囧",应释作"■";第三则讨论了卜辞中"勿鮏……"一语的理解问题,"鮏"当从陈剑先生读为"眚","勿鮏(眚)……"意即"不要以为……是灾过"。
关键词(KeyWords): 甲骨文;遭;衁;勿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黄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本文所引卜辞释文采用宽式,尽量使用通用字。有些姑作权宜隶定的字,在右上角加*标记。本文所涉及的字体分类情况参考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 (2)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下,《屈万里先生全集》(7),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482页。
-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 (4)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下,《屈万里先生全集》(7),第492页。
- (1)参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55—1364页。
- (2)陈剑:《释造》,《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127—176页。
-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第18页。
- (4)陈剑:《释造》,《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144— 150页。
- (5)本文对于所引片号有缀合者,一般将缀合诸片全部引出,并加注说明缀合出处;若所引甲骨片号仅是列举,则在片号后缀以“+”,表示此版有缀合。
- (6)参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册;曹锦炎、沈建华编著:《甲骨文校释总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528页;陈年福撰:《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北京:线装书局,2010年,第1980页。
- (1)另外,宾三类卜辞中“遭”字有作“■”(《合集》15485)、“■”(《合集》16517)形,若将其倒书,其形体便与A1—A6形十分接近。
- (2)参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16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9—66页;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91—403页;谢明文:《甲骨文旧释“益”之字新释——兼“易”字新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12期,第9页。
- (3)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395页。
- (1)如李宗焜编著:《甲骨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08页。
- (2)吴丽婉:《<甲骨文字编>校补》,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第28页。
- (1)刘桓:《释■》,《甲骨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0页。
- (2)裘锡圭:《释“勿”“发”》,《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142页。
- (3)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第16页。
- (4)参陈剑:《以一些例子谈谈甲骨文字考释可注意的问题》,深波甲骨学与殷商文明学术讲座,2018年11月16日,“政大”开放式课程影音网;张惟捷:《从殷卜辞“■”字谈到西周“■”国》,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9年。
- (5)裘锡圭:《释“木月”“林月”》,《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338—343页。
- (6)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诂林》,第1752页。
- (7)李爱辉:《甲骨拼合第254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网,2014年2月26日;收入黄天树主编:《甲骨拼合四集》第960则,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年,第173页。
- (1)李爱辉:《甲骨拼合第429~433则》之第433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网,2018年7月29日。
- (2)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3页。
- (3)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3页;有关意动用法的介绍另参裘锡圭:《殷墟甲骨文研究概况》,《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第25—26页。
- (1)据《合集》6486等辞可知,“洗■”后省略的动词当是“比”,此时占卜的焦点是“洗或”。
- (2)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30—56页。